其實不止是專家組領導這般失態,就是其他專家和海軍的領導和首長們也都沒好到哪里去,沒辦法實在是莊建業向他們所展示的東西先進的已經顛覆他們的想象。
通過三維設計建模,不但可以清晰直觀的將設計思想和工藝、工裝這些現實的制造有機的統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字預安裝系統能夠快速有效的查漏補缺,令設計和制造真正的融合。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在生產環節上,這項技術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直觀的將三維設計圖360度無死角的呈現在一線工人眼里,無論是精密鉆孔還是鉚釘安裝亦或是線路鋪設,都可以按照三維設計圖的指示一步一步的來,哪怕是最死角的區域都可以纖毫畢現的呈現出來。
如此一來,一線工人如同孩子搭積木一樣,變得極為輕松和的高效。
當然這項技術還不止于此,如果一線工人對三維設計圖理解不夠透徹,在裝配上還有狐疑的地方,三維設計圖的每個設計模塊還有動畫輔助功能,即利用動畫將各個裝配環節分解,然后按照既定程序分布組裝,如此可以直觀的感受每一步的裝配細節,以便一線工人更好的理解。
若是還看不懂的話也沒關系,該技術專門針對剛入廠的菜鳥開發了一套“手把手”的分布檢測功能。
即在不同安裝區域進行量化分析,然后按照程序指導工人進行安裝,每完成一步便在系統內進行量化,不合格重新裝配,合格通過的同時提示下一步的裝配細節和注意事項。
毫不夸張的說,中國騰飛開發的這套技術就如同時下流行的網絡游戲一樣,將一切的設計、制造、檢測、裝配至于這個巨大的“現實”游戲之下。
所有的設計人員、工程人員、工藝人員和一線工人就如同在這款游戲忘我嗨皮的玩家,用不同的職業身份,做著各自不同的任務。
然而這還不是關鍵所在,最最重要的是這項技術大大降低了一線工人的就職門檻。
眾所周知,航空制造業是一項技術密集型外加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裝配環節,至今也無法將所有工藝用機械代替,依舊需要大量高素質工人通過手工才能完成。
但恰恰就是高素質且大量的工人用工需求,導致現有的航空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陷入瓶頸,沒辦法,作為航空企業的一線工人,所需的技能太多了,首先得數學好,公差、幾何、解算必須全都明白;其次動手能力要強,設備上手就能做出想要的東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必要要好,最起碼給一張工程樣圖就能把大體的形狀和加工后的狀態在腦袋里勾勒出來。
總而言之,一名合格的航空廠一線工人的綜合素質并不比一般的大學本科差到哪里去。
培養個本科生還是4年的時間,想要一名剛進廠的菜鳥成為一名合格的航空廠一線員工最起碼也不可能少于這個時間,甚至更長。
若是想成為業務骨干或有級別的技術帶頭人,沒個十年、八年根本就看不到效果。
正因為如此,國內的航空制造廠往往是一線上大牛輩出,但整體卻并不突出,這也導致了試制型號質量上往往很過硬,因為這些小批量試制型號通常都是廠里集中各方面大牛重點攻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