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都可以想象得到,各大航空制造商的設計部門各種亂套的魔幻場景。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魔幻場景不止是設計部門,制造部門的某些重點環節也可能因為更換JSNB系列工業設計軟件發生混亂。
要知道中國騰飛早就將JSNB系列工業設計軟件和航空專業機械設備上的工控軟件做了深度綁定和結合。
尤其是整合了柔性工裝的大型七軸五聯動龍門車銑復合加工中心這類大型加工設備,JSNB系列工業設計軟件與工控軟件幾乎是無縫連接。
正因為如此只需一根傳輸效率高的光纖連接,設計部門的數據就可直接傳輸到設備上,自動的完成工控轉換,實現自動化加工。
稍微差一點兒的也可以利用U盤或移動硬盤,將設計數據輸入到加工設備的工控模塊上,從而識別相關數據,實現制造上的效率優化。
然而無論是前者的豪華版還是后者的暢享版,這么多年各大航空制造商因為這套模式早已形成很深的慣性依賴,甚至某些大膽的制造商甚至都將這類設備的工人隊伍進行了優化,把上了年紀的老師傅們全都清理掉,用的都是學設備維護類的年輕人。
反正只需要U盤,甚至一根光纖就能解決的事兒,自然用不上那么多人,這也就罷了,得益于這類局部打通設計與制造帶來的便利,不少航空制造商加大了對中國騰飛相關設備的采購,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彰顯了這些企業在先進制造領域追趕世界水平,敢于突破創新的精神。
而這種精神稍微轉化下就是妥妥的政績,正因為如此,過去幾年別看中國騰飛與各大友商打生打死的,友商們采購中國騰飛的專用設備卻一點兒都不含糊,大方的不要不要的。
就拿東北航空工業集團來說吧,去年還花了3億人民幣買了兩臺六米廠的龍門車銑復合加工中心,替代從俄國進口的老式龍門銑床,用于殲—11的翼身融合結構的精密機加工。
所以廢棄JSNB系列工業設計軟件可不止是淘汰一款軟件那么簡單,等于是把航空制造商這么多年耗費巨資采購的大批中國騰飛專業設備一并給淘汰了。
因為中國騰飛的東西根本就不兼容其他品牌的設計軟件不說,就連工控軟件的操作都是擰巴的,這讓淘汰大批操作崗的航空制造商們怎么活?
難道就真的眼睜睜看著當年的政績變成了劣跡?
當然,就算是某個航空制造商以超強的能力克服了上述所有的困難,真的淘汰了JSNB系列工業設計軟件,可以自豪說自己可以采購法國或美國貨代替,但最后上級主管部門那一關也沒發過。
因為涉及到諸多敏感的制造類數據,特別是重點行業的核心數據,上級主管部門對國外的相關軟件審查十分嚴格,就是怕國內的相關數據泄露出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正因為如此,不少重點行業除了中國騰飛的JSNB系列工業設計軟件外根本就沒得選擇,除非你跟上級有關部門作對,但那樣的后果只要智商在線的人都懂得。
所以莊建業對各位專家的表演權當是看戲,老子是上級認證的壟斷,敢不用?試試就等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