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的確上的黃金和其他有色金屬一樣,優質的無線電頻段資源同樣是有限的,尤其是大氣層以外的太空上,能夠適用于遠距離傳輸的無線電頻率就更加少之又少。
為了分配有限的外層空間的無線電頻率資源,50年代國際電信聯盟便制定了外層空間無線電頻譜信號使用規則。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其中就有導航信號的適用范圍,一共是五個頻段即1164-1215兆赫茲、1215-1240兆赫茲、1240-1260兆赫茲、1260-1300兆赫茲、1559-1610兆赫茲。
超出這個五個頻段,導航信號就會與其他無線電信號構成干擾,影響導航精度。
所以想要確保自家導航衛星能夠穩定的輸出導航信號,就必須將頻率限制在這五個頻段內。
這就帶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由于導航頻段有限,優質的導航頻率也就自然也就變得稀缺,那怎么辦?
國際電信聯盟的辦法非常簡單粗暴,就一句話,先占先得!
如此做法看似公平,實際上卻是對發達國家最為有利,沒辦法,沒誰讓導航衛星這種高科技只有發達國家玩得轉,發展中國家連肚子都吃不飽,還發射衛星?做夢還差不多。
所以國際電信聯盟的這套規則基本上就是強者恒強的格局。
就比如說美國的GPS和俄國的格洛納斯因為有著先發優勢,因此兩國將五個頻段的中間黃金頻率搶占一空不說,覆蓋的范圍也大,幾乎將所有頻段搶占一空。
后來者想要實現衛星的導航功能只能是在五個頻段的邊邊角角找一些美國和俄國不要的湯湯水的同時,還要盡量將頻段范圍擴大,實現至少四個頻段的自由切換,如此才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準確為地面輸出精確的導航信號。
如此一來,能夠實現導航的無線電頻段只有區區幾個,因此包括新德里和日本在內,幾個國家和地區向國際電信聯盟神情的導航頻率幾乎都是重合的。
就拿國內2000年4月申請的四個導航頻率來說,分別是1590兆赫茲、1561兆赫茲、1269兆赫茲和1207兆赫茲。
與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導航計劃的1589.74兆赫茲、1561.1兆赫茲、1268.52兆赫茲、1207.14兆赫茲,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這不是英雄所見略同,而是只有這四個段位的無線電頻率最適合導航衛星輸出導航信號的同時,盡量避開與美國GPS和俄國格洛納斯兩大系列衛星導航系統的信號沖突,免于不必要的信號干擾。
只是這樣一來就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國內與歐洲在信號頻段上沖突,必然得有一個放棄才行,不然真要僵持起來,極有可能兩敗俱傷。
于是歐洲人便拋出了橄欖枝,跟可愛的小兔兔說:“老鐵,咱兩有啥好爭的,拿錢過來,跟兄弟我一起干,合起伙來干翻他自由美麗間中不中?”
我兔多單純呀,當即就興高采烈的點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