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不少航天的業內人士就批評中國騰飛太固執,在航天領域硬要把航空上的執拗照搬過來。
如果過去幾十年航天方面都這么執拗,在那個經濟低迷,技術落后的年代,怎么發展兩彈一星?
所以該變通還是要變通。
小型化的原子鐘精度不夠,就用大的嘛,先解決有無問題,其他的以后慢慢在解決唄。
這些事情,親自擔任中國騰飛航天技術有限(集團)公司董事長兼黨高官,Ztm-NB太空探索公司創始人的莊建業能不明白?
他比誰都明白,問題是,總部方面對反艦彈道導彈的迫切需求又該怎么辦?
要知道現如今基于某中程運載火箭搭載高超聲速滑翔彈頭的反艦彈道導彈已經完成了數輪的測試,整體性能很強大。
可就是因為缺乏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的偵察和目標指示設備,導致反艦彈道導彈的實戰能力并不突出。
這就等于是士兵手里有槍,也有了子彈,但是三點一線的瞄準系統沒做好,導致子彈打出去就是聽個響兒,連嚇唬人都做不到。
要知道總部前前后后投入了將近300億人民幣,光一枚搭載高超聲速滑翔彈頭的反艦彈道導彈的單價就高達8.2億人民幣。
如此昂貴的武器系統若是只打個幾千噸的普通艦艇根本不劃算,只能照著5萬噸以上的大家伙招呼才劃得來。
正因為如此,總部方面急于將這套武器系統實戰化,如此才對得起這么多年大筆的投入。
而作為體系的一部分,海洋環境監測衛星想要實戰化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就是分辨率高,傳輸快,刷新率迅速;第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那便是在緊急情況下能夠通過快速發射系統實現快速補充。
這就要求衛星的質量不能超過700公斤,因為中國騰飛研制開發的ZTM-NB—6型固體運載火箭快速發射系統的近地軌道的最大載荷是1.5噸,刨去整流罩內部的固定設施和其它附件兒,有效載荷也就能達到700公斤左右。
這還是陸基固定發射下能達到700公斤的有效載荷。
另一款ZTM-NB—6C型固體運載火箭快速發射系統采用的是航空發射體制,即利用一架改裝過的轟—6轟炸機,搭載ZTM-NB—6C型固體運載火箭快飛到一萬一千米的高空,然后釋放ZTM-NB—6C型固體運載火箭,使其承載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相較于固定發射體制,航空發射體制對窗口期、場地和天氣狀況的要求小,理論上只要機場合適,隨時都可以搭載運載火箭進行發射,這對突發狀況下快速補充衛星具有相當高的現實意義。
只不過由于轟—6的機體結構和本身載荷的限制,ZTM-NB—6C型固體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并不高,只有600公斤左右。
基于此,中國騰飛對開發的海洋環境監測衛星的總質量控制在580公斤,可當時國內高精度銣原子鐘的質量超過150公斤,備份的氫原子鐘更是達到230公斤。
兩者加在一起就達到海洋環境監測衛星總質量的65%,超重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