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如此,即便知道煤油這種燃料更便宜,燃燒后殘留更少也更環保,但因為技術上的問題,也只能繼續使用上一代推進劑。
類似的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同樣如此,也是卡在大功率燃氣渦輪泵這個核心部件上。
而在這方面前蘇聯和美國卻是整個星球上的翹楚,前蘇聯因為突破相關方面的技術,在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這條技術路線上可謂是一騎絕塵,如今推力達到700噸的RD—170火箭發動機都已經快成了美國液氧-煤油運載火箭的特供產品。
而美國自己的RS—25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則是從航天飛機一路發展過來,如今成為德爾塔系列重型運載火箭的主動力,成為美國征服星辰大海的主力。
剩下的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亦或是國內,與這兩個國家相比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更準確的說,若不是蘇聯解體,導致一大批航天技術外溢,歐洲這些地方有沒有能力發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10噸的大家伙還真就不好說。
然而即便是前蘇聯的航天技術外溢,高性能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技術同樣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握,特別是大功率燃氣渦輪泵,九十年代初的時候,俄國某些人趁著國家混亂不是沒拿這東西出去換錢。
買的人是不少,可出了美國外,剩下的就算拿到了圖紙和參數,同樣是半個毛線都造不出來。
這就好比學渣拿著學霸的答案,同樣抄不出及格的試卷一樣,并不是學渣不努力,實在是學霸的道行太高深。
試想一下,蘇聯在液體運載火箭\導彈方面研究了多少年,其他人才折騰了多久。
不說別的,前蘇聯的SS—18“撒旦”超重型彈道導彈那就是一款典型的液體燃料彈道導彈,還有蘇聯海軍裝備的R—29系列潛射彈道導彈,同樣是液體燃料配置。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蘇聯人都已經把液體燃料玩兒出花了,相關的火箭發動機自然也不在話下。
所以沒有蘇聯那種雄厚的材料科學,流體力學,生產技術,制造經驗,就算有圖紙,有專家,那也是東施效顰。
所以無論是歐洲還是波斯、南韓,研究一番后,最終無奈的還得乖乖掏錢買俄國的原裝貨。
國內也不例外,趁著蘇聯解體,國內拿到了幾臺RD—120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的樣品和部分技術資料,可拆開了一番研究后發現,哪怕是老毛子六七十年代的產品,以當時的國內技術水平依舊沒法仿制。
其他不論,單是RD—120上的燃氣渦輪泵上面的暗灰色涂層究竟是什么,當時的航天專家們就直迷糊,最后只能是一邊仔細研究樣品,一邊花大價錢引進俄國的產品。
正是有著這么一番不堪回首的經歷田昌茂這才會被電視中的DPZ—2D型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給震撼到了,只覺得難以置信和不可思議。
就在田昌茂想著莊建業究竟是怎么辦到時,一直驚訝的張著大嘴巴的田麓一就跟詐尸一樣,大叫一聲:“我知道了……是發動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對,沒錯兒,航空、航天的技術關卡就是這么被打通的……爺爺~~~爺爺~~~你怎么了?別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