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新德里與國內一樣,同為人口超10億的人口大國,經濟上也一樣積極融入世界。
只不過相較于國內1978年實施的改革開放,新德里的經濟開放要等到冷戰結束之后的九十年代,時間上相較于國內晚了十多年,因此造成了兩者現如今的差距。
但要說有多大,也不見得。
畢竟新德里很像國內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樣子,雖然還很落后,但卻充滿了無限的希望。
正因為如此,不少歐美的觀察家都十分看好新德里,覺得哪里應該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是歐美資本攫取超額利潤的有一塊處女地。
當然,最最讓歐美人士看中新德里的還是其本質上更容易控制。
與之相比,國內在某些方面就像是一個又臭又硬的石頭,很難完全獲得歐美人士的歡心,新德里就不一樣了,他們幾千年的傳承,與其說是文明的延續,還不如說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雅利安人來了,他們就是雅利安人想要的樣子;波斯人來了,他們就又稱為波斯人喜歡的模樣;蒙古人來,他們又搖身一變跟蒙古人不分彼此;英國人來了,同樣開始自詡大英帝國的衣缽傳人。
如今更加強大的歐美財團來了,新德里自然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大喊著自己終于找到了歸宿,恨不得連人帶家一同投奔過去。
這對很多歐美人士來說,簡直是再好不過了,因為他們正需要有人為他們提供廉價勞動力,以便生產低廉的工業品,從而讓利于歐美發達國家,好繼續維持歐美民眾愈發慵懶的體面生活。
本來這個活兒是交給國內干的,結果這么多年下來,歐美忽然發現,國內居然開始悄悄的進行整體的產業升級,從廉價的勞動力提供方,變成了要跟歐美搶飯碗的野蠻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騰飛,本以為是個動動手就能敲掉的角色,結果兩大巨頭聯手打壓也沒咋地,反而來了個回首掏,把空客弄了個半死。
這就讓不少歐美觀察認識開始警惕,于是紛紛提議波音和空客這樣的巨頭,將產業鏈搬到新德里,從而擺脫對中國騰飛的依賴。
其中調門最高的當屬美國知名專欄作家,高盛銀行高級政策顧問,凱爾特·珀爾·史德瑞,當然提起中文名大家更為熟悉,那就是石軍!
此君在1月20號的時候,就向高盛銀行提交了一份有關新德里的研究報告,直言未來十年新德里有望超過國內,成為亞洲最具活力的經濟體。
之后石軍便在美國各大主流媒體發表專欄文章,開始大肆鼓吹新德里的發展潛力,呼吁美國制造業巨頭們將自己的產業鏈遷往新德里。
到了2月初,石軍的言論就更加直接且露骨,不惜公開點名波音,希望這家航空業的百年老店,美國制造業的中流砥柱能夠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盡可能的把自己的零部件產業鏈遷到新德里,從而分散因為過于集中于中國騰飛而產生的風險。
波音本來就有這個意向,沒想到石軍居然跟自己的理念如此投契,再加上石軍早年是跟李斯特混起來的,也算是自己人,于是波音便聘請石軍擔任波音的特別政策顧問,希望他能夠幫助波音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產業鏈轉移方案。
石軍二話不說直接就飛去了新德里,煞有介事的在新德里各大城市轉了好幾圈兒,期間的過程無法描述,反正上到高種姓的白富美,中到寶萊塢的漂亮女明星,下到能看得上眼的低種姓女大學生,石軍著實禍禍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