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偵—10卻是之前產品尺寸的兩倍還多,關鍵的問題是尺寸的增大帶來的是一系列結構強度和力學特征的改變。
依照原先的工藝顯然無法達到設計要求,沒辦法,中國騰飛只能開發一套全新的碳纖維-陶瓷復合材料一體化成形工藝這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除了材料的問題,無偵—10散熱的問題也是一大關鍵技術,不同于反艦彈道導彈或是17型中近程突防導彈,其彈頭內部的制導組件畢竟要簡單一些,對于散熱的要求雖然有,但沒有達到苛刻的程度,畢竟最后是要同歸于盡的,即便是有也不會做的那么復雜。
無偵—10可就不一樣了,其內部不但承載著整套無人機操縱系統、衛星、地面的通信裝置、合成孔徑雷達、通信中繼設備、指揮控制系統等多種現代化電子信息設備,更重要的是無偵—10不是一次性產品,而是能夠多次使用的無人機。
所以如何能讓這么多復雜敏感的電子設備在高空高速這樣的環境下正常的多次使用,便成為無偵—10成敗與否的關鍵,而這其中最最核心的難關就是散熱。
沒辦法,不但無偵—10內部的電子設備工作時會散發熱量,最關鍵的是超高音速飛行時產生的高溫更是能在極端的時間內對內部的電子設備造成致命傷。
好在中國騰飛在航天器散熱方面有著相當深厚的功底,憑借著這么多年為衛星提供相關散熱裝置和系統的經驗,中國騰飛為無偵—10靠發出一套十分高效的快速散熱系統。
綜合實驗表明,在機體表面問題升高到1260攝氏度的高溫時,機體內部能夠控制在36攝氏度這個人體體溫正常值。
對于保護機體內部結構,維持設備正常運轉可謂是功不可沒。
除了材料和散熱,無偵—10涉及到的航空、航天技術領域包括但不限于航空動力學、航天動力學,航空風洞試驗,航天激波風洞試驗,空天震動試驗,輕質堅固材料,抗毀傷試驗等等上百個學科。
毫不夸張的說,無偵—10雖然只是一款無人機,但卻把中國騰飛這么多年積累的技術老底子一次性全都掏空了。
可既便如此,無偵—10依舊沒有達到莊建業的理想狀態,因為在莊建業的規劃中,無偵—10不是單獨的一款,而是應該如同中國騰飛起家時打造的TY—2無人機一樣,應該形成一個品類和系列。
因此莊建業希望無偵—10能夠在亞音速、超音速和高超音速三個狀態下自由切換,從而令自身的戰術適應性更強。
然而想要達到這個目的,無偵—10就必須配備超燃沖壓-渦扇-火箭相結合的超級變循環發動機,這東西對目前的中國騰飛來說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自然是無法實現,沒辦法只能使用兩臺可重復使用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作為無偵—10的動力源。
這對莊建業來說是個不大不小的遺憾,因為這意味著什么無偵—10的作戰半徑被大為縮短。
然而對部隊的相關單位來說,無偵—10卻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至寶,因為有了他,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之間的廣闊海域將不再有秘密,至于出動的方式嘛,就在W地區發生地震的前兩天,部隊的無偵—10直接從某島上空略過,不但記錄下大量關鍵的通信和雷達的頻譜信號,更關鍵的是這一切并沒有被島內發現任何蛛絲馬跡。
這說明什么?
真正的戰場透明,已經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