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那些事兒》開始,說到“痞說歷史”和“正說歷史”到底哪個好,哪個才是正確的。
反倒是林霄這個始作俑者,卻是變成了小透明。
隨著爭議越來越火爆,參與進去的各路學術界人士,評論家,名人等等,一時間,竟然再一次推動的歷史熱。
本來各方人馬你來我往地,大家互相辯論,反倒是沒有涉及到林霄本人,林霄也樂的清凈。
可是,他想清凈,任憑他人評說,但是別人可不這么想,作為始作俑者,你能逃得過去?
西周大學歷史學教授馮之遠專門就《明朝那些事兒》和時下的“痞說歷史”熱寫了一篇評論。
近期因為一個歌手,一個非歷史學術學者在網絡上大談明朝歷史。
在古代,治史者,是史官,歷史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編撰的,一個歌手,好好唱你的歌就是了,跑來說史,竟然還有那么多人追捧,認為,他為歷史學術界趟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在我看來,之所以會產生如此荒誕的事情,正是世風日下的寫照。
當今時代,人人浮躁,處處是快餐,開歷史的快餐者,林霄不是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后一人。
只是沒想到,連當今學術界的很多年輕人竟然也都開始浮躁起來,到處都是加快腳步,開歷史的快車,這對于歷史的研究是有問題的,是需要堅決抵制的!
現在對于明朝歷史討論火熱的現象是怎么產生的?
《明朝的那些事兒》為什么會造成如此大的社會熱潮,其實質是什么?
我覺得就四個字:“痞說歷史”。
將原本嚴肅枯燥的歷史,用痞子的語言述說,再加入強烈的個人感情,迎合最通俗的心態......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會火的原因。
可是學術著作本身就是要嚴謹性,要客觀,要站得住腳,這才是學術研究的態度!
不錯,許多人說《明朝那些事兒》還是比較尊重基本史實的,可是實際上呢?
他不過是攤開幾本明史和其他各種史料,看一段,然后將之翻譯成“痞說歷史”的風格,抖幾個包袱,加入一點個人的主觀臆斷,夾帶一點私貨,逗引各位看官一樂,充其量,他(林霄)至多也不過是一個歷史的翻譯者而已。
可是好好的歷史為什么要痞著說?
真正的治史者哪個不是嚴肅,客觀,謹慎地對待每一個史書當中的文字,再來看《明朝那些事兒》,首先,語言就很不靠譜,很不嚴肅,很主觀,可以說林霄開了一個極為不好的頭,《明朝那些事兒》卻正因為如此,才火起來。
《明朝那些事兒》會火,痞說歷史會被一些人評價成歷史學術界的新方向,這個現象背后體現了整個時代的浮躁。
可嘆人心浮躁,世風日下,踏踏實實坐下來搞些個真東西的越來越少,雖然這有客觀的原因,但是他(林霄)也難辭其咎。
......
林霄也沒想到,因為《明朝那些事兒》竟然會有人會這么上綱上線,居然把自己說自己開了個很不好的頭,甚至上升到,難辭其咎的程度。
林霄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MMP的,有句話我不知道當不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