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大概會想起前段時間上映的《七宗罪》,里面同樣的是在半途,兇手就被抓了,雖然是自首,但是也一樣的都是浮出水面。
可是不同的是,《七宗罪》是真正的懸疑片,兇手的自首反而是一個懸念,而《拯救風先生》則不然。
《拯救風先生》想要給觀眾展示的并不是案件的撲朔迷離,而是在抓獲的過程中。影片著重表現了在整個抓獲過程中,警方的縝密思維,讓觀眾完整的看到了,警方在辦案過程中是如何一步一步逼近犯罪嫌疑人的,這樣的表現,比愚蠢的將結局設置成懸念,更加引人入勝。同時,還能留下一定空間講述社會問題。
只是說到這里,怕是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那么這部影片其實應該可以算做是警方的宣傳紀錄片還差不多,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好的,言歸正傳,那么為什么這部影片票房會比《我不是藥神》差那么多呢?
這就要從犯罪片的模式說起了,在我看來犯罪片有很多模式,《拯救風先生》就選擇了最爛的一種,黑白分明。對于普通觀眾,這部電影除了馮南飛,沒有任何可看的東西。
我們都知道,犯罪片,要么,劇情撲朔迷離,要么人物復雜,背景復雜精彩,最終很多犯罪者甚至比主角還要出彩,但是說實話,在《拯救風先生》這部影片當中,我實在找不到這個角色的任何可愛之處。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找不到,這電影看完就會讓人心一涼,不想看第二次,那我們看電影,花錢錢和時間看電影為了看什么?
當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會把片中的主人公聯想到自己,因為人性是多面的。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否也想過:“綁架一個富豪,就此用命搏一筆才就算了。”這個就是人性的陰暗面,當我們看犯罪片的時候,難免會把劫匪、強盜、殺人狂聯想到陰暗處的自己。哪管最后他們逃之夭夭,我們還是為之慶幸,這個就是好電影。
馮南飛事件我也知道,給我印象很深,多年沒有忘記。但是這部電影又拍了一次馮南飛事件,一部記錄片。并沒有去仔細專研如何拍成一部令人難忘電影。你看新聞紀實跟看電影沒什么太大區別。
如果導演是為了說教,顯示自己對正義的理解,那不用、謝謝,我們不需要,看完也記不住。如果是所謂“光電規定“,我覺得同樣題材的電影,以后還是盡量少拍。
說了這么多,很多人認為我是不是要美化劫匪我才滿意。不是!我想看到的犯罪片,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而不是人與瘋狗。
社會的正能量太多,以不需要導演教我們如何看待一條瘋狗,我們想看到的是瘋狗偶爾展現出的人性,讓我從他身上看到某一面的自己。你讓我們在一條瘋狗身上找什么,還是在馮南飛身上找帥的被綁架。
當然導演這么拍也可以,只不過拍完是爛片,除了晃來晃去的偽記錄片的鏡頭,晃的觀眾暈頭轉向,剩下的走出影院都忘了。
當然還有馮南飛,沒有馮南飛,幾乎很少有人會想去看這部電影。這個事件本身,我認為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去拍成電影,因為事件本身一點不精彩,之所以讓大家記住只是因為被綁架的是馮南飛,如果是其他什么人,我想大概這個事件就不一定是什么被大家所熟知的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