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盟擔保的完片擔保業務,半年多時間,拿到了28部電影的訂單。
什么?你覺得不多?
那么再來看一組數據,就知道這個28部電影的訂單多不多了。
28部購買天盟的完片擔保的電影當中,投資在1億左右的,有8部,在8000萬到一億之間的有3部,在五千萬到八千萬的有5部!三千萬到五千萬以下的只有4部!三千萬以下的有8部。
不要覺得少,要知道,天盟的完片擔保,收費一般在5%到10%之間。
也就是說,這半年時間,天盟擔保這邊營收近億。
而支出方面,非常低。
事實上,國內并不是說沒有完片擔保業務,國內也有保險公司曾經推出過類似的業務,但是事后證明,保險公司的完片擔保不是那么好通過的。
而且保險公司推出的完片擔保業務,和天盟有很大的區別,條款方面更是詳細非常,倒是和普通保險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
影響條件太多,基本上,保險公司賠付的概率可以說是低到令人發指。
漸漸地,就不再被認可。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保險公司的完片擔保業務大多數時候,雖然收費更低,但是實際上,提供的保障也更低。
當然了,最關鍵的是,保險公司在對一部影片投保之前,會進行非常嚴格的審查,而大多數電影項目是很難通過保險公司的審查的。
像陳正蒙那樣的有前科的導演,涉及到的資金過億,你讓他去找保險公司做完片擔保,基本不太可能通過,就算能通過,限制條款能讓陳正蒙直接哭暈。
但是天盟擔保就不同了,要求低,而且關鍵是,天盟擔保背后有天盟,所以,反倒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能讓投資人相信。
畢竟,保險公司再怎么樣,也是圈外的公司。
“天盟擔保的完片擔保,靠譜嗎?”
“怎么不靠譜了?天盟上半年才搞出了20多億美刀的大項目,請的都是好萊塢大導演,那可是國內巨頭聯合搞的。”
“那要是完不了片,天盟擔保真的能賠?”
“肯定的啊,天盟那么大的集團,會差那點錢?人家要的是名聲。”
“可是保險公司的完片擔保會不會更好一點?”
“保險公司的完片擔保?你特么是在逗我嗎?你沒買過保險?賣的時候,把你當上帝,理賠的時候,你就是孫子,人家有的是理由拒賠。人家干的就是這行的。”
“說的也是啊。”
這就是差別所在。
天盟擔保,雖然實力肯定不如保險公司,但是對于很多人而言,保險公司其實名聲更差,為什么?
因為保險在進入索賠程序之后,那真的是各種條款解釋,真正能夠索賠到的,概率其實真的很低。
當然了,這也和國人的法律意識普及性比較低有關。
保險公司不是開善堂的,買了保險,不意味著萬無一失,更多的時候,其實是求個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