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和《網事》兩部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類型。
前者是純粹的商業片,而又是時下火熱的青春片,再加上是陳鶴執導,所以,取得那樣的成績,倒是也能說的過去。
但是《網事》說實話,嚴格來說不能算是商業片,因為這是一部有點殘酷的揭露社會現象的影片。
南柯本身不是那種很商業化的導演,但是經歷過《華國合伙人》等電影,南柯在拍攝的時候,倒是也兼顧了一下商業元素。
《網事》并沒有什么煽情,也沒有什么偏向,只是擺事實說故事。
但是正因為如此,反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好感,比起那些文藝片,動不動就讓人看不懂,節奏慢,讓人昏昏欲睡不同的是,《網事》讓很多人看了都大聲叫好。
因為《網事》雖然揭露了不少社會的陰暗面,但是同樣的也展現了一些光明的東西。
并沒有像那些文藝片導演那樣,動不動就往絕了一邊倒地拍。
而是實事求是,將故事的原型還原了出來。
當然了《網事》肯定不能和《那年夏天》比票房,但是卻被稱作最有良心的現實題材影片。
《華國合伙人》是純粹的商業電影,而《網事》符合了大多數文藝電影的內核,那就是揭露一些社會負面現象。
可是卻又沒有胡編亂造地把事情朝著最陰暗的方面去拍攝,而是沒有偏頗地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上去講述這段故事。
“比起那些總是喜歡揭露人性最不堪的一面的文藝導演,南柯導演不愧是能拍出《活著》那樣的電話的導演,《網事》沒有說教,沒有鮮明的偏頗的立場,而是實事求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至于,其他的,全部交給觀眾自己去評價,我認為這才是電影人應該做的事情。把故事說了,讓觀眾去評價,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觀眾。”影評人寥寥在《電影周刊》里面這樣寫道。
“咱們這個社會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凡事不能只看負面的,卻忽略了,一些客觀存在的事實,有壞的一面,自然也有好的一面!《網事》做的很好,它沒有告訴你,要怎么做,是好是壞,而是展現出來,讓你自己去評判。這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東西。”——《光影》。
“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些導演胡亂夾帶私貨的四不像,好電影就應該是像《網事》這樣的電影。”——京城娛樂報道。
相比起來,《那年夏天》這部影片,畢竟是商業電影,所以在影評方面,特別是那些喜歡文藝范的影評人那里自然討不到什么好。
不過,《那年夏天》的票房成績擺在那里,雖然在獎項上就別想有什么追求了,但是在票房方面卻是足夠讓陳鶴謹慎一線導演了。
當然,想要成為大導演,陳鶴還缺少一部大制作。
別看國內整天說那個獎這個獎的,可是實際上,能被稱作大導演的,單憑獎項的話,除非是拿到奧斯卡之類的大獎,否則的話,還是憑票房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