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豐的這個系列報道,按照他現在的框架,即便不發表在報紙上,發表在一些雜志和文學刊物上,也一樣是很有看點的。
他現在暫定了幾個主題,前面的幾個主題是,鄉愁、溫暖、傳統、變化。
鄉愁主要會對不同人對家鄉的思念來進行圍繞表達,溫暖則是在家等待他們的妻兒老小,那些賺了錢的農民工,帶著滿家人的希望回去,等待著他們的,是溫暖的家和對未來的希望。
傳統丁一豐準備寫一寫每個農民工家鄉不同的風俗傳統,幾個農民工代表典型,他也已經想好了,四川和江西的這兩個地方必須寫,北方的河南和山東也必須有,湖南湖北也需要有。
因為這些地方都是有顯著代表性的,更何況他還要寫當地的風俗傳統,美食,這些地方是都是比較有特色的,更容易寫出彩。
至于其他地方……都是相對比較富裕的,只有這些窮地方的農民工才會出來,還有一些偏遠貧窮的地區,雖然也苦,但是并不是人口大省,那些農民工,大多都是從這幾個地方出來,這樣的報道基本上已經涵蓋了。
至于后面的主題,就是歸鄉,壓力,困難。歸鄉之路對農民工是甜蜜的,但是也是痛苦的,他們每年都要在火車上擁擠,很多人全程都沒有座位,能有個地方靠都是一種奢望。
這些當然也是可以引起讀者共鳴的內容,不過把這些放在后面,更主要的是丁一豐還要寫車站和工廠為農民工返鄉所做出的努力。
很多大型工廠的確跟運輸公司達成了合作,直接安排大巴車在特定的返鄉日子里,到工廠里接工人直接返鄉。
這樣的舉動其實算是一種三贏,工廠主導這個的行政人員肯定能收到運輸公司的好處,運輸公司這樣集中運送旅客,只需要多開加班車而已,能多賺不少錢。農民工本身也省卻了去車站擁擠勞心勞力的舉動。
只是,這種事情如果不通過宣傳報道的話,社會大眾是不會知道的,對工廠和運輸公司的名聲也沒太大幫助,一旦在丁一豐的報道中露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丁一豐只需要花費一番筆墨,多宣傳一下那些工廠如何關懷工人,如何以人為本,就足以讓這些工廠獲得不少好處,至少來年的招工會簡單很多。
而工廠那邊,人資那邊的負責人和行政負責人已經商談過,也跟丁一豐明確的說了,只要報道上了,就有不少的潤筆費。
丁一豐這次算是真切的感受到了身為記者的好處,這不是在礦區領封口費,也不是去參加發布會那樣的軟廣告,這是靠他自己的能力寫的報道,只是說出了意向,就有人巴巴的愿意上來送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