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計,今日我要離開了,你在此地修補地脈,他日功成身退就伴我游覽天下吧!”伯昌摸著龍鱗木,輕輕的呢喃。而龍鱗木的樹葉在話音落下的同時唰啦啦的響了起來,也不知是龍鱗木聽到了從而回應伯昌,還是山風吹響了樹葉。
“沒有什么能夠阻擋,
你對自由的向往。
天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無牽掛。
穿過幽暗的歲月,
也曾感到彷徨。
當你低頭的瞬間,
才發覺腳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遠,
盛開著永不凋零。”
云間傳來伯昌跑了調的歌聲,但是歌聲中透露出來的堅定不移去追求夢想的精神令人神往。伯昌在這三年時間也不是白白過的,他不僅梳理了自己所學,而且將自己的道心上的渣滓擦去了。伯昌作為一個在后世紅塵滾滾的人道天堂來的人,心中充斥著七情六欲紅塵之氣,要他剛剛會修行就要像古人一樣有純粹的道心是不可能的。這三年來他一步也沒有離開龍鱗木,一直纏繞在龍鱗木上入定。剛開始的時候伯昌連五分鐘都堅持不下來,要么心煩意亂,要么就是開始打瞌。按照佛門的禪定修法,要經過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這樣漸進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備一些因緣,就是當時要離五蓋。而所謂的五蓋是:昏沉、掉悔、嗔、疑,還有貪欲。當這些煩惱沒有現前的時候,如果修法正確,都有機會入定。如果有這些煩惱在的話,就很難入定。除了煩惱的因緣之外,身體上有某些障礙,也會影響入定。而作為現代人的伯昌五蓋業障一個不少全都有,而且還不淺。
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所寫的《坐忘論》一卷,司馬承禎曰:”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黃庭經》中云:”物有自然事不煩,垂拱無為體自安,體虛無物身自閉,寂寞曠然口無言。“《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講:”夫修煉了身,飲食有則禁口獨坐,口唇相沾,牙齒相對,眼不觀邪色,耳不聽淫聲。洗心滌慮,對境忘境。萬緣消息,外想不入,內想不出。莫起一念,萬事俱忘。”
伯昌在修習入定時,開始時思想紛亂靜不下心來,到后來的能夠入定幾小時,再到坐忘之境,一步一步走過來,他的心態逐漸變化,修為也逐漸提高。對伯昌而言,這三年過的無比快樂,他進入了一個渾然忘我的境界。在這種狀態下他才能夠慢慢調整心態變化,讓自己明白內心的充實比他修為的進步更重要。在內心精神上達到和諧,統一,自如地收放自己的心性,這是他穿越這幾十年心境修為達到的最高層次。他再也不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心神不定,也不會因為出現突發情況而大驚失色。在漫漫修行長路中,一直憂心忡忡,顧左右而言他,每天提心吊膽心不在焉,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技不如人而被殺或者鎮壓,這樣猶如驚弓之鳥一般渾渾噩噩下去其實是很可悲的!正所謂“功到自然成”!”伯昌相信在他以后的漫漫長路里只要上下求索堅持不懈,對于任何事情都一心一意,他就能夠悟出自己的理念。他的道途會呈現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會在其他人面前表現出光彩奪目的效果。他的內心已經脫去了繁雜和浮躁,相反地卻是沉靜的,似乎一幅優美的江山煙雨圖畫卷一般將內心深處的一切都安靜下來了。
現在的伯昌能夠猶如臂使的應用自己的法力,不虞會有法術失效的情況發生。他的法力沉靜而內斂,猶如風平浪靜的大海。而從前他的法力就如同奔跑的烈馬,稍有不慎便會失去控制,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馬背。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以前的他就是一個滿身都是肥肉的大胖子,走路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崴了腳;現在的他就是一個體型優美的體操運動員,每一塊肌肉都充滿了力量,能夠輕輕松松的控制自己每一個動作。
伯昌感受到了這次閉關的效果,心中不由得嘚瑟了:“本少爺絕對是鐘靈毓秀的天選之子,不然怎么能夠隨隨便便閉閉關就能提升道性。唉,我這么超群絕倫,我也壓力很大的,好不好?這樣下去我很難交到朋友的……”
伯昌那無恥的歪歪不知道有沒有惡心到了興隆山地脈,但是卻把天道惡心壞了,只見一道霹靂下來,炸的伯昌雙耳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