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夢不好意思地在他胸口蹭了蹭,說:“其實在英國的時候,也和別人討論過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問題。不過我是結合圈子網在考慮。今天才想明白的。”
唐浩澤聽了這話,將她擁得更緊一些,說:“你說得沒錯。創意為王和內容為王,只能是互聯網企業的初期發展階段,不管是創意還是內容,目的都指向一個東西,那就是追求流量。所以又有人說,網站是流量為王。那樣的思維其實也沒錯。但是有些人忘了,互聯網產業本質上也是商業。整個互聯網的總流量在一定時期內是基本固定的,也就是說整個市場容量是相對固定的。”
他頓了一下,說:“那如何讓市場上的流量更多出現在自己的網站上,而不是被不斷出現的新的網站分流?”
盧夢搶答:“用戶!”
吧唧!回答正確,唐浩澤獎勵她一個吻:“沒錯,就是用戶。如何將流量轉化成用戶,才是互聯網經營的關鍵。”
互聯網開始出現時,提出了“免費到永遠”的口號。一開始還能靠著廣告費養活大部分的網站,但是很快無數的網站出現。
但廣告市場是有限的!
于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就開始拋出創意吸引流量,但是流量增加,自然也就增加成本,廣告費無法實現盈利。
當然,巨量流量在當時被視為實際資產,融資就來了。
于是互聯網產業出現一種贏著通吃的氛圍,“借鑒”成了一種行規,只想著如何將借鑒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創意。只會惡意警長。
而互聯網和信息服務的運營商、內容提供商、制造商和用戶之間整條產業鏈嚴重斷裂。
網站靠著免費的模式,吸引流量。通過流量提高融資的機會。殊不知,送了免費的早餐和免費的午餐,最終會迎來最后的晚餐。
WEB2.0的模式提出來,其實并不能直接讓網站盈利。但是可以建立網民和企業之間互動合作關系。將流量轉變成用戶,讓用戶同時成為內容提供商。
如何讓用戶更加主動為互聯網企業提供內容?是利益。
圈子網給圍棋玩家銷售棋譜、建立棋室這樣的功能之后,用戶能愿意讓用戶愿意做那些事。為圈子網提供用戶需要的內容。
圈子網幫助個人空間尋找廣告,讓個人用戶愿意經營好自己的空間,提供更能吸引用戶的內容。
圈子網為企業提供一個企業之間交流平臺,產品展示平臺,讓他們擁有一定的廣告和商業利益。所以企業愿意成為商業交流平臺的付費用戶,并且愿意經營好自己的企業用戶頁面。
圈子網文庫讓個人和出版社提供網絡版權保護,讓這些用戶愿意將自己的創作投放到圈子網。
那些都是利益驅動。
應該說唐浩澤一開始并沒有考慮得那么深。他只是知道免費是可以免費,但不能全部免費。否則圈子網撐不下去。所以他想出那些收費模式。
結果他也算是誤打誤撞,形成了今天的這種好局面。
正是因為圈子網和其它網站的不同,引發了唐浩澤和圈子網的高層對這種模式的思考。
太長時間的免費,會讓用戶養成“免費合理”心態。免費的時間越長,想要開啟收費模式就越難。所幸的是,圈子網因為一些巧合沒有出現因為收費造成的陣痛。
圈子網能有今天的局面,讓用戶通過圈子網獲得收益這個做法,才是真正的關鍵。
正如盧夢說的,是和用戶形成了一種“利用用戶建立自己的內容提供體系,同時還與用戶建立縱向合作關系”的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