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管其它地方,但是塘尾村的孩子得有出息。那才能保住現在塘尾村的良好勢頭。但塘尾村也不能變成空心村,這又必須將村民大部分都留下來。
和唐鄭敏談過之后,他就去找了唐康壽,說了在塘尾村建學校的想法。
“十三叔,這學校以我們村的名義辦。我們只要求鎮上給老師提供編制。鎮上只需要給規定的工資就可以。但是我們經合社可以每年給與一定的支出,專門給這些老師補助。我們路唐村委組成一個教學委員會。專門來管學生和老師的紀律。不學好的學生,不管是誰家的,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老師的師德也要保證。最好校長也由我們來任命。”
“學校的學生,一律免學雜費。優先錄取我們路唐村委鄉親家的孩子和經合社職員的孩子,還有多余名額就優先錄取鎮上困難家庭的孩子。”
唐康壽聽他說完,遲疑著說:“其它還好說,但是我們自己任命校長,不太可能啊。”
“沒有什么不可能的。如果他們不同意,那么我們就在學校設立一個委員會,所有教學活動都由這個委員會負責。什么校長之類不上課的官,我們也不給工資補助。校規那樣的東西,也由我們來制定。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老師的任務就是教學。其他東西,一律不管。”
唐康壽想了好一會,才說:“我們去找鎮領導談談。實在不行,我們就辦一個民辦學校。”
民辦學校?那也行,只要承認學籍就好。
“也好,如果經合社承擔不起,我個人承擔。如果要辦民辦學校,那就小學初中一起辦。”
那樣的一個學校,最多只能容納千來名學生。一年的學雜費和老師的薪水,最多也不過三四百萬。
他付得起!
“那自然不能讓你一個人出。等確定下來,我們就開一個股東大會。”
“也好。”
要說灣州地區有什么好的,那就是普通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全省都是相當高的。尤其是農村這個差異非常明顯。
在一些地方,孩子不上學就不上學了,家長樂得孩子早點出去打工賺錢養家。但是灣州地區卻不會那樣。只要家里能供得起,女孩子能繼續上學,至少也供到高中,至于大學就看家里的負擔能力了。
現在鄉村小學的教育水平在下降。
那不是胡說。
不僅是在下降,而且是趨勢相當明顯。當老一批的教師退休,基本沒有年輕老師愿意來鄉村小學教書。
來了也是因為上面的安排。來到之后想的不是怎么提高教學水平,而是想著怎么調到更好的學校。
其實那也不能怪他們。
雖然說都是老師,財政工資是一樣的。但補貼卻少了很多。
但鄉村學校,不僅環境差,收入還低。同一個縣,縣級的小學老師一個月能拿兩千多,而鄉村的老師只能拿一千,那樣同工不同酬,自然沒有老師愿意到鄉村教學。
想要吸引好的老師來,那就必須要有更好的待遇。路唐村現在正在變好,只要待遇上面提高了,唐浩澤不怕沒有老師愿意來。
當然,老師的地位也必須要得到尊重。
他上輩子可沒少聽說老師在校外被學生打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老師被打,也意味著以后老師越來越不敢管學生。
學生不學好,老師可以管學生。老師不好,學生可以正當的渠道反應。如果真的是師德不好,反正是民辦學校,老師辭退就辭退了。待遇高不愁招不到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