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畝要放多少飼料?”
“先放兩袋。”
盧方點了點頭,兩袋就是五十斤。他又問:“以后還要放?”
“以后直接攪拌水,全池潑灑。”
“整口你打算怎么弄?只養沙蟲和鮑魚?”
“我打算吊養一些珍珠貝。養殖密度不會太密。然后每畝放養八百百尾青斑。另外還養殖一些泥曼魚。”
“養泥曼魚?不怕石斑將它們吃了?”
唐浩澤笑著說:“泥曼魚不是為了賣,只是為了清理塘底發出來的海草。最后能收一條就多賺一條的錢。”
他養珍珠貝,是為了過濾水體中懸浮的有機物碎屑,讓水體的保持清潔。但珍珠貝也會濾食大量的藻類。那會讓水體的透明度大大增加。陽光有可能會直達塘底。
塘底有陽光,就會長出大型海藻。而泥曼魚能消耗掉這些大型藻類,以免遮蔽了塘底,讓沙蟲和鮑魚沒有足夠的食物。
“石斑魚可是什么都吃的啊。”
“至少不吃鮑魚!”他頓了一下,又說。“也不會吃海參。”
鮑魚附著力很強,石斑魚進食時是吞食的,而且對幾斤重的石斑來說,并不適口。同樣道理,石斑魚也不會去吃只露出一點點沙蟲。
“而且我打算先將泥曼魚養大一些之后,才放養石斑。”
“我剛才看到有一些池塘的水綠油油的,那是養了藻?”
“嗯。那些池塘我打算養小球藻,以后每天給這些養殖池塘換十到二十公分的水。一個是為了換水,一個是為了增加水體的浮游植物供珍珠貝攝食。”
他是計劃每天上午就換水,那樣小球藻可以在日間進行光合作用,增加的水體溶氧。等到第二天,那些小球藻就可能被珍珠貝濾食大部分了。
盧方想了一下,也明白他那樣做的目的,笑著點頭說:“也難為你想出這個辦法!如果成功了,以后海參養殖也可參考。不過這樣控制環節太多,恐怕也容易出問題吧。”
唐浩澤笑著說:“我們還是到辦公室說吧!這天有點曬了。”
他一邊走,一邊說:“我也是沒辦法,想要在混養模式下養殖沙蟲,就只能保持水質。如果是養蝦的塘,是不可能混養沙蟲的。一個是沙蟲有可能成為蝦的捕食對象,二來殘餌和對蝦糞便會讓塘底污染非常嚴重。難免需要進行水體消毒。而沙蟲是環境指標生物,對環境的耐受能力并不強,一旦進行了消毒,沙蟲也許一條都活不下來。我就算現在這樣做,也不敢保證沙蟲能活下來。”
盧方算來一下這個養殖場的養殖池塘面積,點頭說:“那么說,你這里大概需要十六萬尾石斑苗。我先讓人優先給你供應。”
“差不多是那個數字。”
“沙蟲苗什么時候到?我聽說越【2】南那邊的沙蟲到了這邊之后長的慢一些。”
“那是因為環境的問題。”唐浩澤對沙蟲養殖也比較熟悉。“老廟村那邊養的殺蟲苗基本都是那邊弄過來的。之前六個月到八個月左右就能收。現在已經需要一年時間。我猜是因為長時間的高密度養殖,沙子表層的有機碎屑介紹。海水帶來的補充跟不上消耗。這才導致沙蟲生長緩慢。”
九十年代就有一些人將海灘占了,自家養沙蟲。最早時一年能挖兩次,而現在一年挖一次就算不錯了。再過幾年后,有些海灘要一年半才能達到上市規格,而且數量也在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