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大王,但凡強國,必要強軍,熙國能夠在短短數年強大起來,培養出兩大強大的精銳之師,究其原因,不外乎熙國的軍功制度好,據說熙國設立軍功十二轉,激勵軍中將士奮勇殺敵;
微臣以為,熙國之所以能夠如此強,靠的就是軍功制;
我出云國昌盛繁華,國富民強,放眼天朝各大伯國,能與我出云比肩者不多,我出云離一方霸主只差一步,若是我出云能夠學習熙國的軍功制,激勵軍中將士,或許能夠締造一支五品精銳之師,屆時,氣運大漲,一舉晉升侯國之列,開【氣運堂】!”
有大臣站前出列,在出云伯與眾臣面前滔滔不絕,所思所言,頗有見解。
出云伯原本并沒有太在意,伯國聽著聽著,他覺得非常有道理,慵懶的他整個人精神大振,端坐起來,出云國底子很好,離一方霸主只差一步之遙,這個軍功制度若真有效果,或許出云國的出路便在于此。
“好,好一個軍功制,不知熙國的軍功制是如何激勵將士、強大精銳之師?”出云國身子微微前傾,一幅傾聽的模樣。
那位出云大臣見大王感興趣,頗為激動:“啟稟大王,熙**功制為策勛十二轉十二轉,以軍功評定,不以出生論高低,故而即便是庶民,若是立下軍功,也能策勛,封賞財帛、田產,若是立下大功,封地采邑也不再話下,覆滅墨國山遠二國后,熙國不少將領得到了封地,正是如此厚賞,熙**隊才能成為虎狼之師!”
一聽到“封地采邑”,出云伯臉上的欣喜之色就消失大半,軍功制乍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若不開疆拓土,他哪來的土地封賞給將士,難道拿他出云伯的土地?
出云伯遺憾地搖搖頭,出云國不是熙國,底蘊不足,不敢隨意擴張,開疆拓土,這軍功制看似美好,實則不切實際。
“愛卿所言甚是,爾等可有高論?”
這時,又有一位大臣出列,行禮道:
“啟稟大王,臣親自造訪熙國數城,尤其是最為繁華的熙都、離城、赤水三座城池,數次造訪,一路所見所聞,大開眼界,受益良多,以微臣之間,熙國強于重視農耕民生,大王,您有所不知,耕種之術獨步天朝,無人能及,走在熙國境內,到處都能見到一望無際的良田、平原、山丘,水澗,但凡能夠糧食的荒地都被開墾,國中百姓非常聰明勤勞.....”
出云伯微微頷首:“農耕乃是一國根本,熙國能夠如此富強,的確有其過人之處,山遠國需學習熙國的耕種之術。”
“大王,臣以為熙國不僅在農耕之術獨步天下,其畜牧養殖亦是熙國崛起的原因之一,熙國家家戶戶養豬、養羊、養鴨、養雞,又在池塘中養魚養蝦,即便熙國不進山打獵,百姓們也有肉食可食,如何一來,熙國百姓身體強健遠超他國。”
出云伯眼前一亮:“哦,還有此事?”
“大王,臣以為此乃小道,熙國真正強大富裕,究其根本在于其商業昌盛,八方商賈匯熙都,其景象能與帝都相媲美,熙國的各種貨物暢銷天朝各國,天下財富盡皆歸入熙國囊中,正是有了龐大的財富流入熙國,熙國這才能夠快熟崛起,國強民富,兵強馬壯。”
“誒,此言差矣,大王,重商傷農,以臣之見,熙國之所以能夠快熟崛起,在于其重視水利,熙國這幾年修建了幾十座水壩,為幾十萬畝良田灌溉,這才是熙國年年豐收、國強民富。”
“大王,微臣認為,熙國崛起的秘密在于修路,熙國盛傳一句話,想要富先修路......”
.......
聽到大臣們你一句,我一句,花式夸贊熙國,雖一個個說的都非常有道理,可是出云伯總覺得哪里不對勁,一個個聽起來挺美的,可是似乎都沒有抓住重點。
一開始,出云伯還饒有興趣地聽著,可是漸漸地,他就郁悶了,咳嗽一聲,道:“肅靜,諸位愛卿,諸位見解都有道理,然而浮于紙上,可有人一針見血,甄別熙國制度精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