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以及皇家的人是最最在乎感觀的一群人。尤其趙佶本人是個昏君沒跑,但在藝術上是個達者,不那么好糊弄,所以這株千葉牡丹要想取悅皇帝,真不能亂養,必須從“娃娃”時候抓起。
這就是答應了,卻沒有馬上轉送蔡攸的原因。
同樣是美的東西其實是可胖可瘦,并無明顯的雅俗之分。不過趙佶到底喜歡哪種風格是有跡可循的,看他的字體就行,他的字叫瘦金體,端的是一派宗師,一大超級流派。不僅僅是現在,哪怕放到后世也是最吸眼球的一種美感。
瘦金體的靈魂在“金”,大抵的意義是:一種棱角分明的硬朗感。
于是才必須瘦,因為瘦能最能凸顯棱角分明,惹被一堆肉包裹著,怎么的也談不上硬朗感光。
所以這方面趙佶是很碉堡的人,他的審美觀哪怕在一千年后也是主流,不論是大眾女性,健身房里的帥男,時尚界,或是流行曲前沿的服飾設計思路,大多數還真是這樣的一個審美觀。
于是這階段來說,這顆花還真只有張子文能養。包括吳清璇自己也不行。
其他人都大概率會把這株獨苗給過度溺愛,養成花中敗家子,養成胖子。
于是肥料必須有,卻不能過當,只能在平衡點上略減而不能略加。另外肥料的選擇也有講究,張子文可以通過肥料的種類來控制土壤的PH值的傾向,花卉就相對容易瘦一些有“硬朗感”,對的,就是趙老大瘦金體的那種感覺。
花莊看過蔡文姬的花后,她也有些靠近趙佶的審美觀,想讓花瘦,不過方法不得當。具體講,蔡文姬突出瘦感的方式類似于女性“裹小腳”,是通過束縛的方式來限制。
但問題是小不等于瘦,未必有棱角分明的感覺,想凸顯硬朗的東西一定是不能小的。
蔡文姬的這一套應該來自于蔡攸的家學,興許蔡攸發現這問題和弊端后,吳清璇又不鳥他,他急于用花草爭寵。這就是小蔡那弄臣來找張子文的原因。
關于這些,就暫時是張子文的計劃。
雖說從穿越者的情感上來講,不種田感覺有些詭異,但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種田當然是必須種田的,但種田第一先決條件不是資金也不是技術。是生存環境。
其中又細分為政治、民情、宗教迷信等等錯綜復雜的東西。
其余穿越者一言不合就種出一大片“良田”怎么講呢,多少有點太想當然。他們怕是沒見識過“抵制工業、用愛發電”。也沒見過因抗拒修路的“八小時絕食”運動。這些東西反智已經到了極限,就發生在民智開啟的文明時代。
用愛發電容易理解,那什么是八小時絕食呢?大抵就是那些學生們三班倒,用絕食進行抗議時又怕餓死,于是如同上班或上學一樣,制定出“每班絕食八小時”的錦囊妙計,進行三班輪換。
期間又擔心哪怕八小時也會營養不良損傷身體,于是不絕飲料,狂喝各種高糖高熱量的功能性飲料,一到下班就開始暴飲暴食,所以是的,這些絕食的廢青過后十個有八個相反胖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