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的認知中,這部武京打造的電影就是在東施效顰《紅海行動》,而除了周樂這一個賣點之外,這部片子放在國慶檔期,只能證明整個發行團隊腦子有問題,必將會死的非常慘,如今只能看周樂是否有拯救這部片子的實力。
4點30分的《戰狼》散場,與之同時散場的,還有《縫紉機樂隊》,人流涌動開始入潮水般向外走,很少有人一個人來看電影,所有電影院放映廳出來的通道,每一場電影散場,都會多多少少聽到觀眾對電影的最真實評價。
好,非常好,沒意思,睡著了,垃圾。諸如此類,無需考慮自己給出的評價是否得體,只是最直觀的自我感受,好就是好,喜歡就是喜歡,想要罵兩句垃圾也是宣泄自己幾十元的電影票錢,覺得花的冤枉。
優優是《娛樂快報》的記者主持人,剛剛參加工作不久,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在外景采訪和街訪,算是一個新人必須要熬的資料,而她因為足夠自信的外形,從第一天開始外景采訪就始終是出鏡采訪,不是鏡頭與觀眾的對話,而是鏡頭里主持人和觀眾的對話。
她不太追星,上大學的時候比較喜歡國外的一個樂隊組合,算是唯一能夠被她稱之為偶像的公眾人物。參加工作,這樣的一種態度,讓單位領導很認可,做這行的,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個人喜好,是一件好事。
“你好,你們是剛剛看完《縫紉機樂隊》嗎?感覺怎么樣?”
兩批觀眾,優優首先采訪的,是針對娛樂節目而言,更有宣傳力度的《縫紉機樂隊》。
“挺好笑的。”被采訪的年輕男女,女孩很靦腆,只是很官方的回了一句,到是男孩子還沒有褪去大學的青澀鋒芒,有些話語總是會保持著一種不吐不快的態度:“情懷很成功,其它就很稀松平常,搞笑的點也都比較老套,偶爾能笑得出來,很難會有情感戲的認同。”
優優始終保持著認真傾聽的態度,她當然知道,不管被采訪者說了什么不適合播出的話語,都不重要,她只需要完成更多的素材就可以,那些不適合播出的,自然而然會在剪輯的時候給拿掉。
又采訪了一對中年夫婦。
“很有感覺,BEYOND的歌曲還是那么經典。”
“歌曲選的很好,最后的大場面很有氣勢。”
然后呢?
優優又追問了兩個問題,結果從這對夫婦的口中,并沒有得到這部影片我們真的捧腹大笑的認同,更多,就像是之前那個年輕女孩所言,這部影片,是喜劇片,但中心思想賣的卻是情懷,可以一看,缺少讓大家情緒來了不斷夸贊的實際內容。
“過癮,周樂演的真好。”
“后面彩蛋,周樂是真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