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采訪的目標集中在中老年群體。
“您知道周樂嗎?”
“你喜歡他的戲嗎?”
問題比較籠統,回答也是不盡相同。
“認識啊,我很喜歡他演的戲,我是他的粉絲。”這是一部分女人給出的答案,從三十多歲到五十多歲,她們并不介意被人知道自己喜歡一名演員。
“知道啊,很厲害的一個年輕人,連續拿了兩屆奧斯卡,給華夏演員爭光了。”這是對演藝圈有所了解又比較能夠以中肯態度來對周樂評價的人。
“周樂,演員嗎?是那個在地震和疫情之中捐款的周樂嗎?當然知道,我的女兒就喜歡他,我不反對女兒做他的粉絲,這樣的年輕人才應該是國家力挺推廣的明星,給孩子傳遞的都是正能量。”這是一些不太關注演藝圈的中年男子,知道周樂更多是他正面形象。
“你說哪個?那個明星,嗯,知道,我女兒最近還拿我手機下載什么東西給他投票還是干什么?家里人都喜歡他,戲確實不錯,我也跟孩子們一起去電影院看過。”一部分年紀稍大一些中老年被采訪者的回答,過了六十歲的,你讓他說喜歡小燕子,喜歡紀曉嵐,他知道,你要讓他說扮演小燕子的是誰,扮演紀曉嵐的是誰,一半以上都不會知道,能知道的,也是性格開朗或是家庭教育開明,跟孩子之間總是有互動和共同愛好的那一批。
這些街頭采訪,讓更多人再一次看到了周樂的知名度,這個時候很多人才發現,曾經你所做過的那些善舉,并不是沒人提了就無足輕重,你做過了,老百姓的心中自會有一桿秤來衡量。
做善事,塑造經典的角色,在眼巴前盡管沒有媒體給予你長期的熱度,很多藝人就覺得還是炒作熱度一時就可以,實際上呢?在國內稍微上了一些年紀或是社會閱歷充足一些的人,他們不會讓自己成為追星族,但喜歡或者說帶有欣賞味道的去對一個明星一個藝人予以更多的關注,時下對于智能手機的普及都在往著六十歲以上覆蓋,明星的知名度跟智能手機一樣,你需要有吸引人家的賣點,才能讓人試圖接近你了解你。
代言廣告的產品是為了一部分的粉絲能夠產生購買力。
演員最直接的影響力,不針對鐵桿粉絲,那基本就是一張電影票的價值了。在街訪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提到了周樂的戲很好,記者也進行了追問,周樂如今在很多觀眾的心中留下了一個非常好的肯定印象——只要是他參演的作品,我們什么都不了解也會產生一定量的信任度。
如果正好是我覺得不錯的題材,看了預告片也有吸引力,那么在電影上映的時候,購買電影票走進電影院,不能算是我們對他的支持,是他又給了我們一次不錯的茶余飯后休閑活動的美好體驗。
這份信任哪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