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理論么,我個人認為,可以跟希金斯的自我差異理論結合起來看。”胡曉峰先隨口胡謅了一句,心里則在斟酌語句。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影響很深遠,簡單來說他老人家就是把人的需求劃分成了五個或七個等級,通常譯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如果只是簡單的分類還好說,關鍵馬斯洛將五種需求從高到低排列了一下,那就拉仇恨了。
傳統文學往往以此為依據,認為網絡完全是為了滿足讀者的生理需求,也就是最低級的**,而純文學則追求的是最高級的“自我實現”需求,也就是超我的境界。
當然,中間還有三層,大概可以分配給不合格的傳統文學,以及偵破這一類通俗文學吧。
憑什么啊……
“人為什么寫、讀,就是因為當下的自己與理想的自己有巨大差異,這個差異太大會導致憂郁、煩燥等情緒。而描寫一個人從普通人變成完美者的過程,能夠讓人產生錯覺,認為這個差距消失了。”
“不管什么,都是力圖縮小希金斯所說的‘現實自我’、‘應為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在我看來,也就是一步步滿足馬斯洛五種需求的過程。”
“最典型的網絡可能是升級流,而這種流派是從最低層次需求寫起,主角開局連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滿足,所以需要變強變有錢,滿足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滿足,作者就會安排強敵來襲,這個時候就逼著主角滿足第二層次的安全需求。”
“擊敗敵人,安全得到滿足之后,才是第三層次的社交需求,或者譯為‘愛與歸屬感’需求,也就是交朋友、得美人、遇名師、獲得決定性法寶。”
“有了愛與歸屬感,便要進入第四層次的尊重需求,所以主角將收獲名譽,收小弟,升官,被觀眾驚嘆,被敵人視為最大威脅,反派滔天的恨也是很滿足主角虛榮心的一種尊重。”
“當個人榮譽得到滿足,一部分會讓主角幫助他人,拯救世界,建立新秩序,這其實就是馬斯洛的第五層次:自我實現需求。”
“所以,一部典型的網絡就是完整的馬思洛需求體系的實現者,因為滿足了讀者所有需求,才受歡迎。而且重點是,百分之八十的讀者原本都是帶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只想滿足第一層次需求而打開,卻被一步步引導到了第五層次,這就是的最大功德。”
“很多不成功的網絡,往往會缺失其中一到三種需求,比如沒有收獲愛情,比如給主角制造的危機感不夠,比如沒有最后的高層次目標。”
“那一些傳統文學為什么受眾較小呢,也是這個問題,過于追求最高的那個層次,對前四個層次或多或少都有些忽略,比如描寫和平環境下的世界往往就缺少危險,主角太高尚連興趣愛好都沒有一個等等。當然,更多時候因為傳統文學體量較小,無法在幾萬字里全面體現五大需求,很多中短篇甚至全文只滿足了一種需求。”
“傳統作者因為不屑于模仿套路,又很少接觸讀者,完全靠自己摸索,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犯錯的概率遠高于網絡寫手,但其實如果對馬斯洛需求理論吃透了的話,還是能寫出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