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總結的話,就是馬斯洛五大需求并沒有高低之分,只有順序之差,不要跳過前面四大需求去追求最高需求,那樣你會失去大部分讀者。”
“簡單點說,就是讀者餓得前胸貼后背了,你還在拖堂講凡高堅持自我,窮到吃油畫顏料的故事,誰受得了啊。”
文學社的幾個作者,有認真思考的,也有悻悻然和不服氣的。但網絡寫手們,卻眼睛發亮,紛紛鼓掌,一副豁然開朗的模樣。
其實聽沒聽懂無所謂,知道胡總在替網絡文學說話就對了。
網絡作者確實太可憐了,一直以來缺乏理論指導,全憑實戰,根本說不出什么高大上的道理,甚至自己都認為自己是低俗的,只為錢而寫作。
然而任何一個正當的行業,都是通過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需求來獲得回報的。
不管你為什么寫作,只要服務了,就是高尚的。
能滿足五種需求,當然比滿足四種需求更能掙到錢,也更高尚。
“胡總裁確實帶給我們很多驚喜,但不管說得多好,網絡文學帶給社會的負面影響還是占多數,我不相信人們把工作和學習的時間用來看網絡是對的。”中年眼鏡作者細品了片刻,再次發言:“網絡比嚴肅文學更容易讓讀者上癮又怎么說,這難道不算精神毒品。”
胡曉峰嘆了口氣:“這問題很簡單,因為絕大部分網絡技巧不夠,只能暫時麻醉讀者神經,卻無法真正滿足讀者需求,就好像口渴的人,吃越多雪糕越想吃,因為糖份太高,水分不夠。”
“越甜的飼料,越難止渴,但喝純凈水又不過癮,這其中的分寸掌握,就全靠作者水平。”
“而傳統文學相當于熬中藥來解渴,就算有效,你看有幾個健康的人愿意喝呢?僅僅是口渴,需要動那么大陣仗?”
胡曉峰說了一陣,感覺與傳統作者的交流過多,忽略了這次真正的主角,于是轉向年輕的網絡寫手們:“其實不同的技巧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你給主角施加十成的危機感,卻只用八成的安全感彌補,結果就是讀者會被你‘釣’住,不得不追,也就是上癮。這種上癮不僅表現在讀者會繼續追你的書,而且他還會瘋狂地去找其他同類型。”
“如果你給主角施加八成的危機感,卻回報以十成的安全感,那么你就是治愈系的,連讀者現實生活中的安全需求都解決了,是做好事。不過這樣做的結果是,讀者吃飽后,可能幾天幾個月都不再有看這類書的**了。”
“想成為一個純商業的作者,可以使用前一種技巧,想成為好作者,則使用后一種技巧。如果貪心想兩種兼具,也簡單,你只讓讀者的兩三種需求得到滿足,釣住另外的需求就可以了。”
“但真正的大神應該是‘天授之子’,應運而生,他們不用設計,只要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力奉獻出來,就能完美符合一些人當下的心理需求,而且上天還會讓這些人正好看到。”胡曉峰說到這兒,趕緊把口水吞掉。
佛系寫書,然后隨便就能成第一名,誰不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