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天,多爾袞的軍隊一直很忙碌。
他們一邊忙著把引流的河道給重新填埋;一邊又要疏通渠道,為西平堡泄洪。
都不是什么輕松的差事,前前后后加起來忙了近二十天。總算是把受降前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畢竟清兵也不是蛙人,無法做到邊游泳邊受降。
苦差事辦完,等到多爾袞穿戴整齊,率挑選過的精銳騎兵趕到城下時,卻不見有人開門,倒是有人在城樓上急著開槍。
張田林的計劃是這樣的:既然皇太極能用書信大作文章,那么自己也可以。至少先用筆墨讓對手把洪水給瀉了,至于報答嘛,身上也沒什么貴重的東西,只好把京城帶來的‘土特產’也就是明軍專用的鳥銃鉛彈,送給對方。
一輪輪密集的槍聲過后,城樓下的受降部隊被攪得人仰馬翻。多爾袞眼見勢頭不對,趕緊調頭,逃命去了。
這件事情使得他十分氣惱,難得信一回別人,卻被欺騙了。他那并不純潔的心靈受到了張田林無情的傷害,于是他再次命令士兵猛攻西平堡,但這座城池的防御工事修得四平八穩,加之明軍以逸待勞、防守嚴密,一連打了一個月,都沒有任何進展。
打不贏其實沒什么要緊,關鍵是時間一拖,皇太極也知道了西平堡失守的事。好在這一回他并沒有生氣,阿濟格跟薩哈廉都為此撿回一條命。
幾天后從盛京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到來,跟著一起來的還有一支特殊的部隊。
為了打破僵局,皇太極決定使用他最后的秘密武器——大炮。
其實早在明初,大炮就已經廣泛應用于戰場。到了明清的攻防戰時,兩軍也都曾使用這種武器,但總體而言,清軍使用的頻率要少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清軍以騎兵為主,講究的是機動靈活。(搶完就跑)
這樣的部隊特征,決定了他們不愿意也不可能隨時帶著這些動輒幾百公斤重的大家伙。但現在既然是在自己家里打攻城戰,大炮就派得上用場了。
值得一提的是,清的打鐵技術不行,造炮的能力可想而知。好不容易組建的炮兵營,里面的家伙大多都是以前明軍留下的。
正當多爾袞準備好大炮和彈藥準備炮轟西平堡時,城頭上出現的一幕讓他目瞪口呆,他立刻下令不許開炮,因為當他看到城頭上張田林掛出來的那些東西時,他知道,打不打得下西平堡只是小事情,要是開炮把這些玩意打壞,那才真是大麻煩。
在這件事情上,張田林做得十分不厚道。雖說該戰術不是他的首創,完全是從前輩們那里學來的。可其行為還是讓人所不恥。
原來,等城中的洪水退了之后,那些用門板做的木筏也就沒什么用了。張田林抱著‘低碳生活、從我做起’的覺悟,讓士兵們連夜將木筏變廢為寶,做成了上百塊大牌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寫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牌位”幾個大字,掛在城墻的四周。
清人原本是不信這一套的,可努爾哈赤老兄為了一再證明他的成就乃上天賜予,整了一大套理論出來。連‘愛新覺羅’這個姓都是他想出來的,此前多爾袞和他八阿哥皇太極一樣,連姓什么都很難說。
這回問題來了,清國的文武大臣們都信這一套了。你身為努爾哈赤親兒子的多爾袞敢不信?用炮轟炸自己老爹的牌位就是大逆不道。很多不對付的勢力,正等著他犯下大錯,日后也有把柄好說事。
這么看起來,木牌子確實比防彈衣還頂用,多爾袞在城下氣急敗壞,破口大罵,但就是不敢動真格的,而這一切都早在張田林的預料之中。
整件事情奇怪就奇怪在這里,大家都知道這玩意(神位)是假的,可就是沒人敢動手去砸了它。
城下的清軍大炮齊備,只要命令開始攻擊,西平堡的幾扇大門隨時可以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