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他們紀錄片頻道可算是出名了。
也引起了電視臺內部同行的不滿。
當然,這種不滿,或者說是嫉妒,是不會明面上說出來。
見面時候,大家說的更多,還是那些客套的祝賀語。
=
第一季的收視如此的火爆,那第二季的拍攝,勢在必行。
但是剛進入計劃階段。阻力就不斷出現。
先是上面來了個指導性意見:為了不造成觀眾在觀看時候,有一種重復觀看的感覺,最好在第二季拍攝的時候,轉換一些主題,或者是在原本飲食的主題上,做一些范圍上的延伸和拓展。
接著是限定了拍攝的時間,要求是在今年十一月之前,完成拍攝材料的采集。
這個要求可謂是既合理,又不太合理。
合理之處,是在于對于電視節目來說,的確是要限定一點拍攝的時長。
不合理則是在于,對于電視紀錄片來說,拍攝時長是真的很難控制。有時候,為了等一個時間段,那么幾分鐘的鏡頭。整個拍攝團隊,得費上好幾天時間。
問題是,拍攝播出后,整個攝制團隊休息了差不多一個月。再準備立項時候,已經是三月多。
從立項出去拍攝,中間也得準備一個多月。那就是五月份出去。
可是上面限定了拍攝結束的時間。
這就有點夠嗆。
=
當然,限定了時間后,上面也知道這些要求有點過分。所以可以允許《味蕾上的易明》節目組在電視臺內部隨便招人。
盧靜蘭這邊還沒想好要什么人。
其他部門那邊,已經打著學習的旗號,不斷的塞人進來。
再則是意見討論,各種意見建議不斷。有好有壞。但總歸是盧靜蘭在總導演的威視下,能順利的進行下去。
任務分配的時候,又是經過不斷的討論,爭執,妥協。就成了現在這樣子。
分成的拍攝隊伍,還是原來的攝制組老人做主,是也要兼顧一下其他組員的意見。
眼鏡男這組,現在就是這樣。除了兩三個原本跟著他的組員,其他都是其他部門的員工。
好在這些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也算客氣,沒鬧出什么大矛盾。
幾個月下來,拍攝也算是順利。
=
說到轉化風格,其實也是盧靜蘭深思熟慮的結果。
拍了一次《味蕾上的易明》,盧靜蘭感覺自己都快瘋了。作為一個女人,她也實在不想再折騰第二次。
用她的說法來說:第一季,已經把整個節目組的人所有的精華思維,都融入在里面,哪怕是再由原來的一批人重新做一次,也不一定做到比原來更好的了。
更別說換人來做了。
所以對于上面的指導意見,她幾乎就是照單全收。
所謂指導意見的心思,她盧靜蘭當然知道,其實就是想讓轉化她片子的整體風格,然后造成一種工作上的不適應。
別小看這種不適應,那對于一個節目來說,換風格,造成的結果,甚至可以致命。
多少電視節目就是因為亂換風格,導致了收視下跌,嚴重的時候,節目直接完結。
換風格總的來說,就是三折騰:折騰導演,折騰工作人員,折騰觀眾。
反正都是折騰。那自己孩子,還是自己折騰比較好。
起碼自己折騰,還有點底線。
不就是增加點人文因素嘛,小意思!
觀眾風評降一點就降一點唄。反正第一季在前面頂著。不怕!
=
當然,上面要的其實就是這樣的結果,觀眾風評降一點了,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換總導演了。
所有的折騰,最終的目的,不是想要把整個節目折騰死。
眼鏡男知道,盧靜蘭也知道,拍完第二季,估計就是上面最后的底線。
第三季,肯定是要換總導演了。
但怕什么?在影視圈里,只要名氣在,還怕找不到投資方嗎?
至于第三季,會成什么樣子,那關誰什么事情?
自己把能走的路都先走一遍,接手者還能玩出上面花樣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