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希偉折磨人的地方,不光是在這里。
有時候還在找拍攝時間上,為了一個白天的陰天,他愣是等了四天,才拍一個場景和鏡頭。
要不是工作人員都熟知他拍戲的習慣,估計很多人都吐槽了。
即便如此,好些個小演員的家長,都私底下說羅希偉有點吹毛求疵了。
但是羅希偉可不管這些。他拍戲的時候,可是真正的六親不認。
東海林原以為自己找了幾首歌,就算是能應付這電影了。
可是沒想成羅希偉動不動就要換一首歌!
說是讓他后期剪輯用。蒼了個天,把東海林逼成了個半瘋子。
幸虧東海林是穿越過來的,不然其他人,還不知道怎么辦。
卻不想,羅希偉看見東海林當真是一星期三首歌的速度把歌曲弄出來,教給那些“合唱團的孩子”后。仿佛是收到刺激,靈感爆發一樣,不停的補拍這個鏡頭,補拍那個鏡頭。
弄得攝像第二個變成叫苦不迭的人物。
東海林也見識到了,每個導演,在片場,那真是“暴君”一樣的人物。
=
拍攝間隙,東海林的房車,就成了好些個小演員喜歡來的地方。
而那些孩子的家長,也是跟著孩子,坐在從車頂拉出來的涼棚下。
這戲孩子基本上都沒簽經紀公司,都是孩子的家長靠著熟人介紹,才來拍戲。
當然,能找個年級出來拍戲的孩子,實話說,家里基本上也不怎么缺錢。不然也不能家長來陪著了。
至于是家長掙錢孩子花,還是孩子掙錢家長花,那東海林就不想詢問太細了。
容易鬧矛盾,反正人家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系,其樂融融,那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其他的東海林就不管了。
不過這些孩子的家長,從一開始對東海林有點橫挑鼻子豎挑眼,到現在看東海林就說一聲“海林編劇”。基本上就是從高維處得知了,東海林這個音樂制作人的身份。
那一首首能夠拿得出來,排的上名號的歌曲和專輯。
從青羅少年的專輯開始,到石臻的單曲,再到七月少女的專輯,和石臻的專輯。這些成績,那真是奪目的很。
更別說劇組里有兩個小演員,貌似還是石臻的粉絲,特別喜歡聽石臻的歌,這聽見石臻的歌曲,都是出自于東海林的手下,對于東海林那真是客氣的很。
而一些家長原本還因為孩子的態度變化有點奇怪,自顧的上網,查了一番,或者是通過各自的關系,驗證了一番東海林的成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