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晨此話一出,辦公室里的眾人不由得齊齊一愣,最后還是蒙建業最先反應過來,急忙追問道:“難不成你有什么好消息?”
牛晨很是裝~~逼的笑了笑:“好消息談不上,但卻實打實有個撈設備的機會,卓越廠要換設備啦!”
卓越造船廠要換設備了。
這個消息蒙建業等一眾奮進廠人或許才剛剛知曉,可在卓越廠卻早就傳得沸沸揚揚。
作為LH市最大的工業企業,奮進廠曾經也輝煌過,在軍、民兩大類船舶方面都有著非凡的建樹。
特別是在軍船方面,卓越廠60年代所生產的魚雷快艇和導彈快艇可是成為N艦隊很長時間的主力。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越戰的加劇,美國開始在靠近北部灣的越南一側布置水雷。
為了更好的支援越南,打破美軍封鎖,經上級決定,著重加強卓越廠設備和技術實力,并將北方船廠所生產的五百噸級掃雷艇圖紙提供給卓越廠,以便就近生產和維修500級掃雷艇。
如果就這么發展下去,卓越廠就算成不了堪比北方的大型造船廠,也會成為一個頗具實力的海軍輔助艦只的專用生產廠。
然而這一切卻被改革的春風轉眼就吹得一干二凈。
倒不是卓越廠如此,而是整個中國的船舶工業都因為改革而變得舉步維艱,至于原因很簡單,那便是國家處于改革的大局考慮,將原本充足的軍用船舶訂單直接壓縮三分之二。
這一下子就等于把整個船舶工業的糧給斷了。
導致各地船廠和相關配套廠家的負責人集體進京,找到主官船舶工業的第六機械工業部領導討要生產任務。
然而第六機械工業部的領導回答他們的卻是中央首長耐人尋味卻又高瞻遠矚的原話:“是船就應該下海,就應該揚帆遠航,既然想要任務,就到國際市場上去殺出一條血路。”
至此船舶工業便先于其他工業系統,率先開始了勇闖國際市場的改革。
在這波浪潮下,那些實力雄厚的大廠很快便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活力,他們技術先進,設備齊全,人員齊備,再加上國家的有意扶持,以及整體成本低的優勢,迅速從國際市場上搶下數量不菲的訂單。
卓越廠自然是不甘落后,也想著在這波出口創匯的浪潮中分一杯羹,奈何卓越廠的實力一來算不上強勁,二來對大型民用船舶沒有什么建造經驗,再加上當時廠領導班子的搖擺不定,使得卓越廠接連丟失訂單后,徹底淪為三流船廠。
無奈之下,只能靠著承接內河船舶建造和維修度日。
這要是在奮進廠,要是每天都有船造,有船修,哪怕是內河船也都要樂得冒鼻涕泡,可在人卓越廠眼里,卻是比當面打臉還覺得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