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大林顯然對申達民了解的很清楚,要不然也不會摒棄前嫌,把申達民再次團結過來,因為如今的奮進廠就缺這么一個敢跟上級叫板的老資格。
這樣的人要是放在幾十年后,或許會讓人不待見,可在八十年代初,各個企業還真少不了。
為什么?當然是為了搶生產任務了。
雖說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幾年,可計劃經濟并沒有取消,計劃內生產雖然減少但還在持續,而且這些計劃內的生產任務不單單是增加企業利潤,如果利用得好,一系列的設備革新,人員分配等等衍生的好處便隨之而來。
正因為如此,計劃內任務就跟香餑餑一樣,都是各個廠眼饞的目標,只不過僧多粥少的局面往往導致每年的生產任務布置大會就跟沒有硝煙的戰場一樣,沒有兩把刷子你還真搶不到。
所以這就需要廠里那些資格老,臉皮厚,扯得聊嗓門兒,Hold得住場子的老資格出馬,因為他們面對的不單單是同行的競爭,還有主管的上級領導,如果沒點底氣傍身,分分鐘就得被人給擠出去。
以前奮進廠是造水泥船的,就算去搶任務上級也沒有水泥船的生產任務給你搶;而如今,奮進廠也能造普通船只了,卻找不出合適的人選。
不是資歷淺就是臉皮薄,就算去了也是白去,而申達民的回歸正好填補奮進廠的一塊短板,別的不說,就是那些個軍功章往主管生產任務的領導面前一拍,任誰腦袋都得暈。
能掛廠黨委委員職銜的人,都不是傻子,申達民能回答高興還來不及呢,誰還能找后賬?除非腦瓜子有病!
于是這場臨時召開的小會,在申達民加入后又重新回到原來的議題,對此申達民表現的很積極,拍著胸脯把進京審批浮船塢的事情攬過來,說什么也要把這項有利于奮進廠發展的大事辦成。
本來要親自進京的焦大林自然是樂得放手,因為營建干船塢還有很多的前期工作要準備,他正好騰出手把這件事給落實下來。
就這樣幾個人再次把分工重新明確一遍,這才結束了這次并不起眼的小會。
然而二十多年后,許多研究奮進廠的學者和文章卻把這次小會看成奮進廠真正崛起的轉折點,因為自這次小會后,奮進廠便以令人瞠目結舌的發展速度,迅速成為傲視世界造船業的霸主。
……
奮進廠內一派欣欣向榮,可在夜深人靜的N艦隊駐地占江,卻是有些死氣沉沉,董益民已經兩天晚上沒有睡好覺了,今天好不容易在安眠藥的幫助下睡了兩個小時,可到了后半夜,卻再次失眠了。
無奈之下,他只能披著外衣來到自家的陽臺上,點上一根煙,默默的吸了兩口,望著遠處漆黑的海面,半是自語,半是嘆息的呢喃道:“勿謂言之不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