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都交給學校來完成?”
聽了蒙建業的話,董益民都有些詫異,蒙建業卻是笑著解釋道:“是的,我們合作的對象是漢鄂船舶學院,他們那里知識儲備豐富,設計條件優越,又背靠幾個船舶領域的研究所,但卻缺乏基本的生產能力。
而我們奮進廠缺乏設計和研發部門,但卻有著一支成熟的造船隊伍,正所謂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于是我們兩家就走到一起了。”
蒙建業這話說得那叫一個臉不紅、心不跳,可稍微懂點船舶工業行情的人,都得暗罵一聲蒙建業太不要臉。
人家漢鄂船院可是國內僅有的幾所船舶制造和駕駛的專業學校之一,無論是師資隊伍、學生素質還是科研環境在國內說不上名列前茅,那也算同領域中的佼佼者。
相比之下,奮進廠雖然發展的比較快,可終究只是個小造船廠,面對漢鄂學院這樣的高等學府,真的連提鞋都不配,竟然還敢說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真不知道臉皮得多厚的人才能昧著良心說這樣的話。
可蒙建業不但說了,而且說得還理直氣壯,因為他的話根本絲毫沒有半點兒夸張,奮進廠真的和漢鄂船院達成了合作。
這事兒還得從漢鄂學院開辦的三產說起。
什么是三產呢,幾十年后的概念叫做第三產業,但在八十年代三產卻特指企事業單位為了彌補自身經費不足,提升職工福利而開辦的經營性產業。
在當時的環境下,國家的經費緊張,導致很多部門和單位的經費更加緊張,為了緩解經費帶來的壓力,于是在相關政策的放寬下,三產猶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開花。
一些單位的領導甚至把三產當成自己的政績,如果出門沒幾個三產傍身,那都不是為職工和單位著想的好領導,真的會被人罵的。
當然三產也有很多弊端,但也不能抹殺所取得的成績,如今中國不少大型企業都是從八十年代三產中孕育出來的,就比如說京城的聯想集團。
這樣一個又能解決經費,又能提高福利還能給領導爭面子創政績的好事情,漢鄂學院自然不能落下,于是也想搞自己的三產。
于是掰著手指頭數一數看看自己能干什么吧,結果不看還好,一看之后就有些尷尬了。
一個以船舶制造和遠洋航行為教學內容的高等學府,最擅長的就應該是造船和開船,可偏偏這兩樣漢鄂船舶都干不了,無他,兩塊的資金投入太大,漢鄂船院拿不出那么多錢。
剩下的就是印刷和出版這類大學常有的三產項目了,漢鄂船院也是這么干的,結果很不理想,沒辦法船院的那些教書匠實在是不懂經營,人家印刷廠和出版社弄個掛歷,排個詩集什么的躺著就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