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N艦隊署名的掃雷艦維修改裝任務書,在董益民調研奮進廠的一個星期后便下發到奮進廠。
被改裝的標的艦,是一艘舷號為389的6610型掃雷艦,建成于1963年,標準排水量520噸,滿載排水量590噸。
該型艦是中國在蘇聯254M型(又稱T43級)掃雷艦為基礎仿制的第一代掃雷艦,最初的8艘艦,是根據中蘇《六四協定》由蘇聯提供技術圖紙和技術材料,由國內組裝完成。
389號艦便是這其中的8號艦。
不過與前幾號艦不同的是,389號艦并沒有一味的照搬蘇聯的254M型原型艦,而是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改良,比如說增設冷藏系統;全面修改通風系統;取消鍋爐與暖氣系統,改設空調系統;增大停泊柴油機發電機機組功率。
與其同時在武備方面也進行了加強,最顯著的就是將原來的雙聯裝37mm艦炮改為威力更大的85mm艦炮,并將原先的手動揚彈機改為電動鏈式揚彈機,從而提高了單艦火力強度。
之所以改進這些設備主要是為了適應N艦隊的作戰環境,至于效果,1974年與南越爆發的西沙海戰說明了一切。
是役,N艦隊的389號艦與同型艦396艦,組成阻擊編隊,與南越海軍將“怒濤”號和“李常杰”號攔阻于廣金島西北海面爆發海戰。
經過四個小時的激烈戰斗,南越海軍“怒濤”號護航炮艇被擊沉,重創驅逐艦“李常杰”號,而中方則付出389號艦重傷,396艦輕傷的代價。
由此便可看出經過有針對性改良的6610型掃雷艦的優異性能。
然而西沙海戰的勝利,讓389號艦獲得“功勛艦”稱號的同時,也讓其性能大為下降,畢竟在作戰期間遭受重創,被友艦拖拽才勉強返港。
雖然后來經過維修恢復了作戰能力,但戰場上留下的痼疾卻沒有完全消除,再加上十多年的服役生涯,也讓389號艦步入艦艇壽命的中后期。
所以389號艦就好像滿身傷痛的老兵,盡管還能發揮余熱,但在N艦隊中卻再也當不上主力。
進入八十年代389號艦的狀態變得更加糟糕,雖說基本的航行能力不成問題,不過將近二十年的艦齡還是讓N艦隊把這艘功勛艦當做二線艦船來使用,正因為如此,389號艦出港的時間非常少,也因此技術狀態變得很不穩定。
N艦隊把這樣一艘接近退役的老艦交給奮進廠進行改裝,其實也很無奈,他們倒是想把其他艦只拿過來改裝了,可在蘇聯和越南虎視眈眈下,那些狀態良好的艦只根本動不得。
于是挑來選去,也只有389號艦即有改裝的潛質,又不會削弱N艦隊的主力,N艦隊橫看豎看就它正好,便就此拍板兒把389號艦送到奮進廠的船臺上。
然而N艦隊的決定卻讓奮進廠犯了難,389號艦上除了兩臺蘇聯原裝的D—80型1100馬力柴油發動機還算完好外,其他的設備多多少少有存在破損和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