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偏偏他秦文同又拒絕不得,因為蒙建業給出的理由和原因往往切中當下船舶工業的弊端和要害。
就比如說前幾天蒙建業所說的配套造船設備的事,直言國內在這方面的空白太多,若是在這樣下去,國內的造船設備就得被國外完全壟斷嘍,到時中國辛辛苦苦造的船,就等于給國外打工,自己只掙了個辛苦費罷了。
為此蒙建業拿造船當中最常用的焊機做例子,除了普通焊機國內能造外,其他諸如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氬弧焊、埋弧焊等焊機基本靠進口。
中國那么多船廠,焊機的消化能力本來就很強,如此巨大的蛋糕,不會就這么眼睜睜的拱手讓人吧。
當然了,秦文同畢竟是船舶領域的老資格,蒙建業說得這些他早就心知肚明,真正打動不是這些明面上的東西,而是蒙建業最后那句提綱挈領的話:“都說造船是個綜合產業,圍繞造船的上下游產業何其繁多,然可現在咱們國家只做到了綜合制造,卻沒有兼顧到綜合發展。
現在弄點兒低端產品還能應付,一旦水平提高,很多配套就會跟不上而被淘汰,到那時缺少關鍵配套的造船業甚至連塊鋼板都要進口,就等于被國外死死掐住脖子,屆時中國造船業是生是死,就在國外的一念之間!”
蒙建業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在他上輩子其實就有個真實的例子,那便是每每以造船大國自居的印度。
單從產量來看印度造船紙面上的數據的確不錯,至少比歐洲那幾個老牌造船強國要強出不少,可扒開紙面上的數據仔細一看,卻發現里面真是慘不忍睹,大部分的船舶都是些低端的短途游船,近海漁船,稍好一點的也不過是三千噸的散裝貨輪。
技術水平稍好一點兒的船舶可謂少之又少。
為什么?當然是印度的造船工業上下游配套跟不上唄,以至于印度連一塊能用得上的高強度合金鋼都沒有,你說他們怎么造大型的遠洋貨輪?
還有那個已經下水N次的航母,更是成了一個供人娛樂的梗,蒙建業都懶得去說。
秦文同對造船綜合配套問題其實早有研究,只不過他和船舶領域的人一樣,只想著怎么把其轉化為經濟效益,至于配套的技術水平能否跟得上造船業技術革新卻沒有做過多的考慮。
其實這也不能怪這些人的淺見無知,實在是如今的中國在這方面沒有緊迫的需求,這一來是中國制造的船舶還處在低端行列,配合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人力成本,船舶工業的利潤率還是很可觀的,也就沒有動力提升水平,配套廠自然也就樂得躺著掙錢。
二來就是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正處在蜜月期,以前想買卻買不到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一下子全都向中國人放開。
只要你有錢,就能把這些東西搬回家,這一下子就讓中國成了撲進玩具店的小孩子,面對琳瑯滿目的“新玩具”早就挑花了眼,自然對家里的“舊玩具”不屑一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