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個也不少呀,先不說我們廠根本不需要人,就算需要也不可能要他們,一個個年紀老大不說,還沒啥一技之長,你也看到了,我們廠的工人多少要有點技術功底,他們什么都沒有,你說來我們廠干嘛?混吃等死?”
焦大林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
這一幕如果被外人看到,保準兒會驚掉下巴,一個廠長,一個縣長躲在角落里討價還價,還爭得面紅耳赤,怎么看都有種濃濃的違和感。
焦大林也不想這樣,可他也沒辦法,連育才的要求實在太讓人為難了,竟然讓奮進廠吸納當地縣一百二十名待業知青來奮進廠工作。
當焦大林頭一次聽完這個要求后,差點沒噴連育才一臉口水,奮進廠如今才三百來號人,你一下子就塞進一百多,還讓不讓人活了。
于是兩人就開始討價換件,硬生生把塞人的指標從一百多減到五十個。
可既便如此,焦大林還是不想要,這倒不是焦大林看不起那些待業知青,實在是那些返城的知青不但年齡大,而且還身無所長,甚至還有一些存在案底,總之里面的情況很復雜,所以焦大林跟其他企業的負責人一樣是本能的拒絕的。
連育才自然是理解焦大林的苦衷。
可他自己也有大把的苦衷憋在心里,想短時間內在當地縣站穩腳跟,又不想花太多的錢,解決待業知青問題便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畢竟當年被選派出去的知青可不少,這些人一回來,不但給縣里和各自家庭增加不少負擔,而且久而久之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也成了縣里不安定因素。
嚴打前縣里的一些暴力事件,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無所事事的返程知青干的。
所以縣里對此可謂是怨聲載道,偏偏當地縣又不是啥富裕的工業縣,根本吸納不了這么多人就業。
當地縣上一任縣長就是因為始終無法打破這個僵局,而被上級撤換。
臨危受命的連育才,一上來就趕上嚴打,算是抓了一批進去,但更多的一批還在等他安排。
連育才找到奮進廠也是無奈,沒辦法,數遍當地縣也只有奮進廠有能力吸納一部分人就業,可他也知道人家廠子不想要,所以只能厚著臉皮跟焦大林討價還價,眼看指標到了自己的底線,可焦大林還是無動于衷。
連育才便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最后一咬牙:“老焦,你不是一直想要廠東頭的那片荒灘嘛?只要你答應給我安排五十,不,七十,我就幫你把這個事給辦下來,怎么樣?你答不答應?”
連育才算是真豁出去了,奮進廠東頭的荒灘很復雜,五十年代經過蘇聯專家勘測,預備興建遠洋貨運碼頭。
六十年代美國入侵越南,貨運碼頭算是建不成了,便改成軍用碼頭,可海軍因為經費問題遲遲沒動工,等到了特殊時期,這塊地又是幾經轉手,可卻此次沒定下到底做什么,就這么一來二去拖了將近二十年,這塊地終于變成了荒灘,而其背后的糾葛也跟一團亂麻一樣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