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建業等誰回到廠子,就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當中去。
別看獲得散裝貨輪的建造任務和一百八十多臺焊接機生產訂單時,高興得不要不要的,可真要把這些東西全部從紙面上的數據,變成真實可用的東西,卻絕對能把人累成狗。
好在奮進廠在此之前做了些準備,所以相關的工作雖然繁忙,但推進的卻有條不紊,而隨著新建的四個車間的陸續完工,奮進廠的機加工能力也陸續恢復。
而借此機會,奮進廠正式將焊接設備研制小組,升格為船舶配套設備生產車間,由蒙建業親自兼任車間主任,以便能更好的完成焊接機的生產工作。
為此,奮進廠不但擴大實習生的規模,而且還向當地公開招聘了一批新職工用于船舶配套設備生產車間生產工作中去。
在經過童援朝和方哲等人的調式和培訓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一條并不先進,但卻十分可靠的焊接機生產線便開始在奮進廠運轉起來,首批生產的焊接設備大部分被奮進廠補充到自己的焊接班組里。
這倒不是蒙建業不想急著完成外廠的訂單,而是覺得自己剛剛批量生產的焊機性能多少都有些不穩定,與其交付外廠后出故障返廠,還不如自己先用著,發現問題也好及時解決,從而也能讓焊接機的性能更穩定,口碑也能更好。
還別說,蒙建業的顧慮還真不是杞人憂天,就在奮進廠焊工班組接納了首批五臺二氧化碳半自動弧焊機不到一個星期,就出現大大小小七八處缺陷。
童援朝和方哲立即組織人手對發現的缺陷進行改正和優化,由此邊用,邊改,足足用了一個多月,不但讓焊工班組完全掌握的二氧化碳半自動弧焊機的基本使用方法,也讓童援朝等人將二氧化碳半自動弧焊機性能變得更加穩定。
至此,二氧化碳半自動弧焊機的生產才得以加大馬力,開始向外廠供貨。
對此,蒙建業并沒有操太多的心,技術上有童援朝和方哲,管理上有回到廠里的申達民照看,所以在焊接設備上,蒙建業還是相對比較輕松的。
反倒是兩千五百噸散裝貨輪的事,卻讓蒙建業差點忙到吐血,畢竟是奮進廠第一次建造千噸級的大海船,很多東西都要從頭開始,特別是前期工作更是懵懵懂懂,正因為如此,蒙建業就不能向建造游船那般輕松,很多東西就得親力親為。
就比如說與漢鄂船舶學院敲定船舶設計和相關模型試驗的方案,以及跟船舶機械研究所商討配套設備的選型和基本性能,這些都得蒙建業親自去過問,于是在將近三個月的時間里,蒙建業基本上就是臨海、漢鄂和京城這三地來回跑。
就在蒙建業來回奔波,敲定散裝貨輪的前期工作時,奮進廠的三千噸級干船塢的建造工作也已然進入了尾聲。
盡管鐵道部第九工程局,第三十二工程處施工初期由于經驗不足導致施工進度緩慢,可到了中后期,第三十二工程處就跟開了掛似的,一路狂飆突進,到了快完工時,整整將工期縮短了一個半月。
之所以會有如此變化,還是得益于第三十二工程處上級單位支持,特別是在奮進廠成立自己的海上工程施工隊之后,這種支持就更變得不遺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