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被整體裁撤并改建為工程建設單位,這在后世絕對是個穩賺不賠的產業,可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經濟剛剛起步,各類建設投資十分有限,哪有那么多的工程讓你去做。
所以當這些工程隊被整體推向市場時,他們突然茫然的發現,自己竟然找不到方向了。
恰恰這個時候第九工程局,第三十二工程處承接了奮進廠三千噸級的船塢建造工程,這讓遠鐵道兵領導突然摸到一個極具潛力的發展發向。
那便是沿海港口建設以及海上專業工程。
要知道改革開放的重點基本都集中在沿海地區,相較于內陸地區的落后,沿海經濟已經呈現出異乎尋常的活躍,隨之而來的便是港口建設和海上工程的繁榮。
然而這時的國內在這方面卻是一片空白,如果能在這時組建一支專業的建設施工隊伍,其發展潛力必然十分巨大。
正是看到了這點,第九工程局的領導及其上級,就把承接奮進廠船塢工程的第三十二工程處當成試點,探索由陸向海的可行性。
而當奮進廠的海上工程施工隊成立,并輕松獲得某大型港口的建造工程后,第九工程局的領導及其上級就更坐不住了,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為第三十二工程處提供轉型保障。
這其中就有60年代從巴基斯坦獲得的全套干船塢設計方案。
該方案是五十年代時,由英國人設計,并在巴基期坦海港卡拉奇建造的一座五千噸級的干船塢,60年代為感謝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巴政府將這套船塢升級方案作為禮物送給中國。
然而由于當時中國走的是蘇聯的工業路子,對這種完全英式的結構并不感冒,所以并沒有推廣。
直到奮進廠興建船塢,第三十二工程處幫助其轉型,這才從故紙堆里發現了這套結構簡單,施工便捷的設計方案,于是立即找來相關專家對其進行完善和改進,最終成為奮進廠三千噸級干船塢的最終方案。
蒙建業建立海上工程施工隊的初衷除了承接海上工程,為奮進廠開辟一個新財源外,也存著萬一第三十二工程處干不動便取而代之的想法。
卻不成想人家第三十二工程處的上級領導跟他想到一塊去了,都盯上海上工程這塊大蛋糕,竟然毫不猶豫的開始了由陸向海的轉型不說,還以最快的速度拿出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這讓蒙建業就算想插手也沒得地方插。
只能是讓自家的海上工程施工隊去其他地方攻城略地,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繼續留給第三十二工程處任意施為,沒辦法誰讓人家的方案,更專業,更便宜也建造也更迅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