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把手上的報告往旁邊一扔,臉上帶著幾分得意:“我就說最近日本方面對我們的態度忽冷忽熱,原來他們是把寶壓到了中國身上,結果……呵呵……”
樸久爽并沒有把話說完,但最后的笑容卻將他的心境完全表達出來。
就在半個多月前,日本突然對韓國雨航集團提供的整步儀提出了終止合作的要求,理由是他們的整步儀質量有問題。
當時負責日本市場的樸久爽很是緊張,要知道韓國這幾年在船舶工業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可真要論起來,其利潤和技術遠不及日本,換句話說充其量只能撿日本剩下的訂單去做。
表面光鮮亮麗,實際上個中的苦楚只有韓國人自己知道。
所以韓國政府和幾大財閥一商議,覺得這么下去不行,必須要提高船舶工業的技術附加值和產品競爭力,特別是在核心設備方面,更應該創出自己的品牌,如此不但可以提高船舶工業的國產化率,降低運行成本。
也可以在造船之外,另辟新的利潤增長點,而從長遠看,掌握關鍵設備的核心技術也能讓韓國船舶工業的競爭力得到提升。
試想在某個關鍵船舶的招標現場,一家沒有關鍵設備核心技術的造船廠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具備核心技術的韓國企業,原因很簡單,連那家船廠的某些設備都需要從韓國進口,你讓他們怎么爭?
所以韓國政府和幾個大財閥很快便達成共識,開始從因為成本上升而轉移造船業的歐美不惜代價的大量引進先進技術。
其效率之高,力度之大,需求之多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于是乎從德國買來的大功率船用柴油機廠建起來了;從荷蘭重金夠得的大型曲軸生產線按上了;從美國不惜代價拿到的冶煉技術也用上了。
如此短短幾年的時間里,韓國從無到有,逐漸把船舶工業上下游的產業鏈條不斷完善,并以此形成了獨具韓國特色的船舶工業群。
并在其帶動下,成為韓國經濟騰飛的重要支柱。
到了現如今的八十年代中期,韓國已經超越歐美各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國,并在某些船型上可以跟世界第一大造船國日本一較高下。
正因為如此,韓國已經不滿足自身的產業鏈只在國內小打小鬧,也想著走出去,在廣闊的國際市場上啃下一塊肉。
這不但可以提升韓國的影響力,同樣在配套設備的滲透下,占領一部分造船業市場,穩定韓國造船業既定份額。
于是韓國各船舶配套企業便趁著歐美造船業疲軟,日本造船業成本上升的有利時機,大肆出擊。
還別說這些韓國船舶的配套企業還真搶占了不少市場,雨航集團便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沖出韓國,殺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