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想著照搬援藏、援疆的先進經驗,在企業間也來這么一遭,可問題是,企業跟政府不一樣,最終的目標是為了盈利,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根本就沒人愿意干。
哪怕是全套班子跟政府沒啥兩樣的國營大企業也是一樣,于是這項政策很快就流于形式,除了一些花團錦簇的宣傳文稿,實質性的內容半點兒都沒有。
因為被中信公司投了三個多億,奮進廠也被列為幫扶企業之一,本來奮進廠也沒想太多,想著跟其他企業一樣走走過場就行了。
但卻沒想到,秦教授的一通電話,徹底改變了奮進廠的初衷。
因為得知這件事的秦教授竭力推薦已經舉步維艱的湘西廠和川東廠,介于秦教授對奮進廠的幫助,以及與蒙建業的私交,奮進廠也沒法拒絕人家的建議。
于是便派蒙建業去湘西廠和川東廠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調研。
之后得出結論,這兩個三線廠值得奮進廠投入。
對蒙建業的眼光,奮進廠上下都是相信的,于是形成決議后上報董事會,本來想著能批下個幾百萬支援下就算頂天了。
哪成想,以中信公司為首的幾個大股東回去一商量,直接就拿出八千萬人民幣,用于對湘西廠和川東廠的改造和升級。
如此大手筆,著實是讓奮進廠有些發懵。
直到軍委的龔雙勤兩次調研川東廠和湘西廠后,人們才明白,這是軍隊出手了。
至于為什么,很簡單,川東廠和湘西廠那就是一條完整的潛艇生產線,要知道數遍中國才有幾條完整的潛艇生產線?那一條對中國來說都是相當寶貴的。
只可惜,國家不富裕,海軍也沒錢,能維持住沿海那幾個潛艇生產線已屬于勉強,遠在內陸之中的這條真的顧及不到。
為此海軍以及總部想了不少辦法,其中便有引入中信公司這個大財神爺幫助兩個廠走出困境。
然而兩廠一來兩廠的職能比較敏感,讓關系比較復雜的中信公司染指,實在是讓不少老領導不放心;二來中信公司盡管業務繁多,可船舶工業卻從無涉足,根本就不知道該怎么管理這兩家企業。
基于種種原因,這個想法就這么拖了下來,直到中信公司入股奮進廠,困擾多方的難題方才迎刃而解。
正因為如此,就算沒有蒙建業的建議,海軍也會委托中信公司,假手奮進廠將川東廠和湘西廠納入麾下。
當然,有人會問了,奮進廠不是被剝離軍船制造序列了嘛,為了能把“墨爾本”號航母順利運到國內,上級的確取消了奮進廠的軍船制造資格。
然而現在“墨爾本”號被拆得連渣都不剩,這出大戲自然也就落幕了,該恢復的自然要恢復。
不管怎么說名義上有外商入股的奮進廠,其實就是中信公司一家左手倒右手的自娛自樂,所以奮進廠自始至終沒有脫離國企的背景。
當然了明目張膽的恢復軍船建造資格那是不可能的,否則剛把航母賣給你的澳大利亞怎么看?最起碼的樣子還得裝下去。
不過收購經營不善的具備軍品生產資格的造船廠和配套廠卻沒有絲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