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又是那個叫秦文同的秦教授。
連蒙建業都嫉妒的老帥哥一枚,有著豐富的人脈資源。
這是他的優勢,可同樣也是秦教授最大的負擔。
因為你求別人辦事的同時,人家也可能找上門來求你辦事,再加上秦教授臉皮薄,正義感爆棚,只要稍微對國計民生有利,他就會滿口答應下來。
當初的湘西廠和川東廠是這樣,如今的凌華廠也是如此。
只不過與湘西廠和川東廠有所不同,找秦教授解決問題的并不是凌華廠的負責人,而是京城華清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胡沖,胡教授。
此人在解放前留學德國,在此期間秘密加入我黨,回國后供職于國民政府電訊處,成為我黨的秘密情報人員,建國后,脫離情報機構,專注學術,并獲得前往蘇聯深造的機會。
六十年代擔任哈軍工電訊專業講師,特殊時期被上級保護起來,沒受太大沖擊,由此,胡沖徹底埋頭于電子高端設備的研究之中。
并在七十年代末成功研制出“自動分布重復照相機”,憑此成果胡沖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
而這個所謂的“自動分布重復照相機”不是別的,正是芯片制造領域的核心裝備“光刻機”。
說來也是可笑,后世被國外當枷鎖卡中國脖子的光刻機,早在七十年代末中國就已經自主研制完成。
不僅如此,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
就拿當時芯片設備的制造霸主,美國的GCA公司來說吧,他們1978年推出的DSW4800光刻機的光刻精度是3微米。
而胡沖教授研制的光刻機并不比DSW4800光刻機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美國人的還要好。
同期日本的尼康和佳能還在苦苦求著美國爸爸技術轉讓,韓國連光刻機是什么都不知道,后世在光刻機領域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阿斯麥還沒找到娘胎的方向。
至于蘇聯,路子已經歪了,根本就沒比較的必要。
由此可見,在七十年代末,中國在電子設備的高端裝備領域其實不比任何人差,甚至還得受人仰望。
然而由于體制的限制,觀念的固化以及政策上的調整,中國的優勢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直到后世,驚醒的中國才努力追趕,可距離七十年代的巔峰還差的很遠。
當蒙建業從秦教授哪里得知其中的內情后,心里真可謂是百味雜陳。
即贊嘆于當下中國電子工業的底子雄厚,同時也對未來幾十年電子工業逐步沒落感到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