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張震高估了這古代信息的傳播速度。
不像后世有什么消息,只要傳到了網上,瞬間傳播到全世界。
大明的聲訊靠口口相傳,那董長義殘部渡過運河去投奔闖王,一路上竟未驚動官府,也是他們被張震一戰給打怕了,怕再有折損,被闖王倍加看輕了,連個將軍也混不上,那樂子就大了,一路晝伏夜出西行,劫掠也是干凈利落,絕不留活口。
而往來的船家,一來是怕舉報造反之事惹禍上身。
二來么,南陽還在張震手里,在大明未收回之前,誰也不敢得罪了這連貢船都劫了,在運河邊上截漕造反的一方霸主。
能放任往來船舶已然讓船家們在心中感恩戴德了,還舉報?那真是老壽星上吊活的不耐煩了。
也正是因為這兩方的低調行事,以至于張震都造反兩天了,大明竟未得知任何消息。
而這城守營的幾位能適逢其會,也是偶然。
要說這城守營,也是大明朝中后期最奇葩的一支隊伍。
這城守營既不屬于大明衛所,也不屬于藩王,更不歸官府巡檢司,還不是盜寇,又非反賊。
這卻是濟寧州的士紳自發組建的一支隊伍,說是城守營,和守城也沒一點關系。
準確來說,這是一支護煙隊,類似于后世的護礦隊,當然規模上可比那護礦隊大多了,而隊伍的出處,還要從濟寧州的崛起說起。
有句話說的挺直白的,說是‘運河興則濟寧興,運河衰則濟寧衰。’隨著大明放棄元朝海運為主的策略,轉而大興運河漕運,但凡運河一線的城鎮,盡皆受益,而受益最大的,非濟寧莫屬。
不但河道總督衙門設在了濟寧,每日停靠的船只,讓這臨河重鎮每日都有十萬兩銀子以上的流水。
雖然有句話叫窮文富武,這話在濟寧城卻是兩樣。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洪武三十一年間,濟寧一州一共才出了一位進士。
隨著運河的興起,其后七十年足足出了十一位進士,此時已然超越了大明的平均值。
而后更夸張,在大明中后期的一百七十年間,足足出了五十三位進士,幾乎每科會試都有人高中三甲,就是江南的科舉世家,也為之側目。
這得益于運河之外,那就是因為濟寧的煙草了。
在整個大明朝,產出煙葉最多的就是濟寧州了,每年產出足足售出二百多萬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