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大牛說道:“是老金呀。”
小杜問道:“你說的是哪個老金?”
蔣大牛回:“金諾成,你不認識嗎?”
趙琦想到了一個人:“你說的這人是不是四十多歲,頭發比較稀少,大嘴巴,酒糟鼻?”
蔣大牛連連點頭道:“對,你也認識他?”
趙琦怎么會不認識,前世他第一次來商都進貨時,偶然結識此人,當時金諾成跟他說,手里有好東西。他就去看了,是一幅清早期的刺繡。
金諾成把那幅刺繡夸的天下少有,當時他對刺繡不了解,看著不錯,而且刺繡上還有蟲蛀的痕跡,年代感很強,覺得拿下來能夠賺大錢,就買了下來。
回去之后,他向別人請教,結果別人一眼就看出了問題,這是蟲蛀偽舊的。
眾所周知,陳絲如爛稻草,年久一點的真絲類物品很容易被蟲蝕,刺繡也如此。那么,使用蟲蝕仿舊就是利用了這個特點。將刺繡品人為地讓蟲子啃食繡地,以達到年久蟲蝕的效果,從而誤導藏家。
鑒定的人告訴趙琦,遇到這類有蟲眼的刺繡,仔細看清蟲蝕是否自然,與自然情況下產生的蛀眼有什么不同,譬如若蟲眼蝕得太多太夸張,蟲蝕的位置非常“善解人意”,都是在刺繡主體構圖的邊緣,不影響品相,那就很有可能就是人為的。
一般蛀蟲洞都很自然,天然蟲蛀不分地方,不會只挑沒有刺繡的地方蛀咬,而且也不會在沒有理由蛀的地方蛀成“蠶食”狀。
而趙琦買到的這幅刺繡,就有這樣的問題。
這幅刺繡讓趙琦損失了萬把塊錢,這也算不了什么,他眼力不好,打眼了怨不了別人。
只是讓趙琦沒想到是,金諾成嘗到了甜頭,三天兩頭給他打電話,一直催他過去購買刺繡。吃一次虧就就夠了,他怎么可能再理會這種事情。
后來,他偶然聽別人提起,金諾成人品不好,做生意最喜歡搞小動作,“埋地雷”的事情也做過不少,因此本地基本沒幾個人跟他做生意。
于是,趙琦說道:“我從別人那聽說過他,如果這些天,有人找你看這幅畫,也說是‘后門倒’之類的話,你最好小心一些。”
都是老江湖,一聽這話就明白了,蔣大牛很感謝趙琦的提醒,要是掉到套子里,陪了錢不說,還要被別人笑話。
趙琦對此到并不怎么在意,本來前世金諾成坑了他,那口氣他雖然咽下去了,但如果有機會能破了他的局,也是很高興的。
另外,他還想到了一個關于金諾成的漏,準備回到商都之后,去找一下,只可惜他不知道這個時間點對不對。
經過仔細辨識,小杜認為這幅畫是真跡,謝縉的畫雖然賣不出什么好價錢,但由于傳世太少,市場上也非常罕見,到目前為止,一共才兩幅真跡上過拍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