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姓蔣,學的是歷史專業,大家相互作了自我介紹之后,他把自己多年寫的論文拿了出來,分發給大家,介紹說,論文上的瓷器,都是他自己所收藏的藏品。
言外之意,他對古瓷收藏很有經驗。
趙琦草草看了分到的論文,卻意外發現其中一篇論文中的數據是錯的,這讓他心中多少有些懷疑,老教授是否真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經驗豐富。
趙琦前世真沒聽說過,江東收藏界,有這么一位大拿,當然,或許是人家真的低調,再加上算不上真正一個圈子的,不了解也很正常。
片刻后,大家進入這次的主題,看瓷器。
蔣教授把大家領進了最大的一個房間,打開房門,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排排博古架,每個博古架上都放著許多大小不一的盒子,盒子外面還貼著紙條,上面寫著盒子里面的瓷器名字。
蔣教授拿出一件,大家就看一件,接下來他們大約看了三十多件瓷器才停了下來,這里面每一件瓷器堪稱名瓷,件件都是明清時期不同時代的代表瓷器,件件完好無損,品相一級,而且除了一些特殊時期,比如洪武時期等,大部分都是帶款的官窯瓷器。
甚至,趙琦還在其中看到了一件“大明洪熙年制”的玉壺春瓶,洪熙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年號,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洪熙只有十個月時間,陶瓷史從來沒有什么論述。至今尚未發現這些年號款的官窯瓷器真品。
這要是真品,都可以拿到故宮去展出,填補了歷史空白,專家們拍手叫好了。
趙琦和王和言對視了一眼,這位蔣教授的瓷器拿在手里都份量都很重,沒有一點老舊器物的感覺,甚至有個別,賊光都還沒有退去。
還有一些表面的磨損痕跡都是人工做出來的,一點都不自然,甚至青料用錯年代的都有。
等大家看完這些明清時期的“精品”瓷器,蔣教授又打開靠墻的一個柜子,從里面抱著一只盒子,打開一看,原來是宋代的汝窯瓷。
好嘛,存世量只有六十幾件的汝窯瓷,又多了一件。
看到這里,大家的心里都已經波瀾不驚了,估計接下來,還有官、哥、定、鈞,果然,和他們猜測的一致,確實是這些瓷器,件件都是“精品”。
最后,蔣教授更是拿出了兩件元青花人物大罐,一件畫的是周文王守獵遇姜尚,還有一件是三顧茅廬。
趙琦心里暗樂,怎么就不不來一個關公戰秦瓊?
大家看過這些瓷器,回到客廳,接著交談得知,這些瓷器,一共花了蔣教授將近一千萬,至于來源也是五花八門,不過至少一半,都是一些販子親自送上門來的。
通過交談,趙琦得知,蔣教授的理論知識確實還不錯,但購買瓷器之前,沒有任何實踐知識。也就是說,蔣教授購買瓷器,就跟按圖索驥差不多。
說的差不多了,本來蔣教授還想請他們在家里吃飯,不過被大家婉拒,并提出了告辭。
臨走時,大家也得給蔣教授一個體面一點的說法,免得蔣教授心里不好受,一大把年紀了,別出了問題。萬一蔣教授對自己瓷器的真偽深信不疑,還會對他們有意見。
于是,梁三友說:“蔣教授,你的藏品比較多,我們還要回去研究一下,商量一下哪些能買,等有了結果,咱們電話聯系,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