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難怪,難怪了!”
李主簿微微點頭,一個千戶的兒子,給指揮同知(正三品)做上門女婿,也不算是委屈了。
可是仔細想想,好像還是有點不對!
這個少年取名李探花,又是縣學童生,說明一心要走科舉的路子,如果給人做了上門女婿,可就不能參加科舉了!
就算是父母之命難違,他也該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很抵觸這門婚事才對,如今卻一臉竊喜之色,仿佛有天大的好事一般,這是為什么呢?
成婚、入贅、落籍……原來如此,我想明白了!
李主簿本是心思敏捷之人,回味剛才的對話,瞬間想到了一個答案:偷天換日,金榜題名!
這個答案比較復雜,要想解釋清楚呢,就必須說說大明朝科舉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南北榜血案!
……
大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份,三年一度的科舉會試來臨了,朱元璋經過反復斟酌,任命了翰林學士劉三吾、白信蹈等人為主考官,經過三個月的廷試,共計錄取了五十一名進士!
可是榜文公布之后,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原來錄取的這五十一名進士,竟然全都是南方人,北方考生一個也沒有!
這下北方考生們不干了,于是聯名上疏,狀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等人營私舞弊,偏袒南方考生!
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詔,復查考生們的試卷,是否有徇私舞弊之事!
四月末,復查結果出來了,卻讓朱元璋瞠目結舌,這次考試非常公正,錄取的五十一人南方考生,的確是成績優秀,沒有任何問題!
換而言之,北方考生中的第一名,連南方考生的第五十一名都不及,故而一個都沒錄取!
這也不奇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北方出將、南方出相的傳統,在讀書做學問上面,南方人的確略勝一籌!
南方又是魚米之鄉,經濟發達,文教昌盛,故而優秀學子不斷涌現!
北方剛剛經歷了元末混戰,地方殘破,民生疾苦,人們連飯都吃不飽,那有心思讀書呢!
兩相比較之下,北方人自然考不過南方人了!
問題是,一個北方考生都不錄取,北方人心能服嗎,人心不服的話,又如何安定天下呢?
要知道,大元滅亡之后,其殘余勢力退居蒙古草原,秣兵歷馬、積蓄力量,時刻準備卷土重來,恢復大元帝國的榮耀!
如果北方人對大明朝廷不滿,轉而投靠了蒙古人,朱元璋的皇位恐怕就坐不穩了。
在帝王的眼中,沒有公正,只有利害,朱元璋當即下旨,追定主考官-劉三吾為藍玉余黨,以老戍邊,白信蹈﹑張信等考官被凌遲處死,陳?(狀元),劉諤(榜眼)﹑宋琮(探花)也遭遣戍,其余南方進士一律罷黜,受牽連者不下千人!
六月份,朱元璋親自策問,重新取錄了六十一名進士,而且全部是北方考生,故而稱之為北榜,而之前那次考試,則被稱為南榜,這就是大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