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朱元璋是用無辜考官、考生的鮮血,拉攏了北方人心,進而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問題是,南北榜的事件解決了,南北考生的事情卻沒有解決!
以后還要開科取士,如果公平考試的話,北方人還是考不過南方人,久而久之呢,必然會引發南、北之間的矛盾!
這個問題,朱元璋沒能解決,因為南北榜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元璋就搬家去了紫金山-孝陵,駕崩了!
(閻王爺讓你搬家,誰又能不搬呢?)
直到明仁宗時期,大學士楊士奇才制定了解決辦法,就是科舉考試之時,在考卷上標明南、北字樣,而后按照區域錄取考生,其中南六,北四!
也就是說,國家錄取一百名進士,其中南方六十人,北方四十人!
那怕南方第六十一名考生的成績,遠遠高過北方第一名考生,也要淘汰前者,錄取后者,從而達成南北區域平衡!
到了景泰五年,為了照顧偏辟的西南地區,進一步對科舉名額進行了規劃,分成了南、北、中三卷,比例為南卷:包含浙江、江西、福建,湖廣,以及應天府,蘇州府等地!
北卷:包含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以及北直隸各府!
中卷:包含四川、廣西、云南、貴州及鳳陽、滁州等地!
(鳳陽是朱元璋老家,也是大明王朝的中都城,故而特殊照顧一下。)
這種分區錄取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文化教育,提高落后地區考生的學習積極性,平衡了內部政治關系,進而維護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不過嗎,很快就有聰明人,找到了這種考試制度的漏洞了!
比如一名南京籍考生,學習成績一般,如果在南場考試,與江南各大才子比拼,他只怕一輩子也中不了進士!
可是他的成績放到北場,或者中場,就變成了佼佼者!
于是乎,這個考生就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戶籍從南京遷移到北方地區,最好遷移到西南地區,這樣就有金榜題名的機會了!
可是前文中說過了,大明朝實行黃冊制度,對人口的管理非常嚴格,想換個職業都很難,換個戶籍區域就更難了!
難,不代表辦不到,有些人還是可以改變戶籍區域的!
比如這個李探花,是家中第四子,沒有機會承襲父親官職的,估計學問也很一般,如果在北場考試的話,是很難金榜題名的!
不過他到了云南,跟小表妹完婚,做了上門女婿之后,就能把戶籍落到云南了。
按理來說,贅婿是不能參加科舉的,可是堂堂千戶之子,指揮同知的女婿,肯定有辦法繞過規定,進而順利參加科舉考試!
在北場考不中,換到了中場,這家伙就可能考中了,如果運氣好一點的話,沒準真能當個探花郎呢!
因為皇帝點狀元、榜眼、探花,不止看學問,還要看容貌,這小子可是英俊瀟灑,卓爾不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