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楷歌在聽完記者的話之后,不假思索的問:“什么時間?”
記者對著手機問了一
(本章未完,請翻頁)
句,少頃,回答道:“如果陳導今天方便,稍后會有車來接你。”
“我沒問題。”
陳楷歌說完,思考了一下,轉身對林海說道:“等下你跟我一起去。”
……
“我明白了!”
上車以后,林海突然一拍腦袋,說道:“我終于想明白你為什么帶上我了!”
“為什么?”
“你是想讓我給你當翻譯吧?”林海說道:“我的日語夠好,熟悉電影的專業術語,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也不費勁,所以你才把我叫上。話說陳導你這樣可不行,你得付我翻譯費……”
“你是這么想的?”陳楷歌似笑非笑的看著林海,肯定的說道:“你很緊張。”
林海一僵,苦笑著說:“怎么可能不緊張?那可是黑澤明。”
是啊,那可是黑澤明。
如果電影圈是座金字塔,他就是站在塔尖上的那批人。看看那都是些什么人吧——卓別林、希區柯克、伯格曼,科波拉,戈達爾……可能你沒看過這些人的電影,但是如果你找個電影學院的學生問問,就會知道他們代表了什么。
……
林海覺得自己卷進了一個大麻煩。
為什么這么說?
還不是因為他的劇本!
如果歷史不發生變化,陳楷歌后來會被冠以“中國的黑澤明”的稱號。不管這頂帽子的含金量有多少,至少說明他的執導風格和黑澤明有某些共通之處。
那么,陳楷歌是什么時候被人扣上這頂帽子的呢?
答曰:《荊軻刺秦王》在海外上映后。
那么問題來了,陳楷歌放棄了原先的劇本,在林海的忽悠下投向了商業片的懷抱,他還會被稱作“中國的黑澤明”嗎?或者說,黑澤明會怎么看待這個“類己”的導演的“叛變”?
林海都能想到,陳楷歌怎么可能想不到,所以說,他帶上林海的最大用意,恐怕就是擋刀。
也許還兼有賣萌功能。
黑澤明的年紀畢竟大了,萬一因為看法不同氣出個好歹,陳楷歌可擔不起這個責任。至于說避而不談新電影的事,那也不現實,也許陳楷歌還存著請教的心思呢。
把鍋推給林海就不一樣了,老爺子總不至于和一個孩子置氣吧?
說實話,林海心里一點底氣都沒有。
……
黑澤明在日本被稱作電影“皇帝”可不是因為他的地位,而是因為他的壞脾氣。
黑澤明還在做副導演的時候,有次向公司提出改善攝制組的伙食,制作科表示同意,結果第二天盒飯照舊。
他是怎么做的?他直接拿起飯盒,砸在了制作科科長的臉上!
這還是副導演。當他成為導演,性格便愈發霸道。
在拍攝《蜘蛛巢城》時,為了追求真實,黑澤明讓真的神箭手去射主角;拍《戰國英豪》時,為了拍一個滿意的天晴鏡頭,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國與地獄》時,因為一棟民宅的二樓阻擋了鏡頭,他最后把人家二樓拆了;而在拍《德爾蘇·烏扎拉》的時候,因為他嫌棄馬戲團的老虎“目光呆滯”,攝制組不得不去西伯利亞捉了一只小老虎,花費大量津貼將老虎養大;他甚至不允許演員修改臺詞,連把“這真好吃”改成“這挺好吃”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