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上次給《東京之眼》做配樂的時候,林海就注意到Auto-Tune這款軟件已經問世,當時就琢磨把“雪兒效果”的“專利”搶先截胡。
林海之所以遲遲沒有付諸行動,除了事情繁雜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沒有合適的發行渠道。
可能有人會說,林海完全可以將音樂做好之后發到網上。
的確,1998年的互聯網,已經滿足了傳播音樂作品的條件,但是林海想要的可不只是被人聽到,他想要的是更為廣泛的影響力。
林海不想做音樂圈的特斯拉。
……
“你真是個天才!”宇多田光聽完林海的想法,興奮不已。
宇多田光的反應讓林海很滿意,和聰明人說話就是省事,起碼不用費勁去解釋這樣做的原因。
其實“雪兒音效”并不復雜,只不過是將女聲通過軟件調整為男聲而已。這種做法放到若干年后,稍微專業點的UP主或主播都能輕松做到,網騙們更是將變音玩的爐火純青,不知坑害了多少無知少年。
然而放在1998年,這種做法卻是具有開創意義的,它提供給音樂人一個全新的思路——
人聲是可以玩出更多花樣的。
如果你還不理解它的意義,換個說法你就懂了。
以Auto-tune為代表的修聲軟件,給流行音樂的發展帶來的影響,就像修圖技術對攝影的影響那么大。
這種影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它拓寬了音樂制作人的編曲思路。
舉個例子,韓國男團BigBang的代表作品《Fantastic-Baby》。這首歌在網上可以找到消除伴奏的版本,感興趣的可以聽聽,可能在聽過之后,你會覺得很搞笑,會覺得這些人根本不是在正經唱歌。
如果你這么想,證明你是個外行。
對內行來說,這首歌的編曲者在人聲效果的應用中表現出的奇思妙想堪稱驚艷。
當然,并不是說Auto-tune出現前的音樂人就沒有做過類似嘗試。不管是電子音、混響、過載、變調還是和聲,都有人嘗試過,只不過受技術所限,效果不及后來那么豐富罷了。
當然,凡事有好的一面,就有壞的一面。
Auto-tune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是大大降低了歌手這個職業的準入門檻,以至于到了后來,某些國家的年輕歌手,唱功不過關已經成了普遍現象——反正可以修音,那我與其磨練唱功,不如去秀臉、賣萌、講段子……
……
某些國家并非特指國內。
事實上,國內并非沒有具備前瞻性的歌手。
舉個例子——劉煥。
劉煥在2003年發行的專輯中有一首翻唱的童謠——《喂雞》,這首歌融合了“人聲特效”、“RAP”、“流行搖滾”等多種元素,在那個充斥著“輕歌慢搖”、“聲嘶力竭”、“你情我怨”的年代,足以稱得上創新之舉。
(本章未完,請翻頁)
可惜,這種創新被市場無情的否決了。
更令人悲哀的是,這首歌在未來意外爆紅后,卻被視作劉煥的“黑歷史”,被當成了茶余飯后的笑話。
黑歷史?笑話?洗腦神曲?
呵呵……
(臨時工:老板太暴躁,我偷偷刪掉385個字,你們別吭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