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起家的地區在幽州,與烏桓等相鄰接;因此,他不斷與這些少數民族的貴族以兵戎相見。
從個人的才能來講,公孫瓚是個能征慣戰、手握重兵的一方諸侯,而且他在武勇方面,也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
《英雄記》描述道:“公孫瓚除遼東屬國長史,連接邊寇,每有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繼之。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犯之。”
《太平御覽》中有“公孫瓚與破虜校尉鄒靖俱追胡,靖為所圍。瓚回師奔救,胡即破散,解靖之圍。乘勝窮追,日入之后,把炬逐北。……瓚每聞邊警,輒厲色作氣,如赴仇。常乘白馬,又白馬數十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以為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當避白馬長史。’”
這里所謂“邊寇”、“胡”,是指東胡族的烏桓。西漢以來,這支少數民族遷居到現在河北、遼寧一帶的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的塞外。
由于烏桓貴族經常對漢族聚居地進行劫掠,漢族人民的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公孫瓚對烏桓貴族的反擊,這是一種正義行動;在不斷反擊烏桓的戰爭中,公孫瓚“厲色憤怒,如赴仇敵”,也是他的“剛毅”性格的一種反映。
公孫瓚最早是郡小吏的門下書佐任上計吏,舉孝廉為郎,再為遼東屬國長史、涿縣令。
從任涿縣令開始,公孫瓚奉命統率過三千名幽州突騎出征,后來又以騎都尉率軍反擊烏桓貴族對幽、冀等州的掠奪;罷兵以后,又以降虜都尉統率步騎萬人屯駐右北平郡,再以中郎將兼領遼東屬國長史,封都亭侯。
在這樣的戎馬生涯中,公孫瓚麾下的軍隊愈來愈多,官職也愈來愈高,勢力越來越大,但越是強大,則跟幽州的其他勢力的矛盾愈來愈大。
事實上在幽州并非是公孫瓚一家獨大,他還有一個頂頭上司叫做幽州牧劉虞。
劉虞是東漢王朝的宗室,祖父劉嘉擔任過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光祿勛。他“初舉孝廉,稍遷幽州刺史”,后來還曾被任命為三公之一的太傅,是當時世族中的著名人物。
初平二年,在討伐董卓的那段時期,因為天子被挾持,袁紹和韓馥甚至企圖推舉劉虞為帝,以代替董卓所立的漢獻帝,由此可見劉虞的身份和地位。
劉虞和公孫瓚共處幽州,兩雄不并立,彼此都在企圖兼并對方。
《后漢書·劉虞傳》說:“初,詔令公孫瓚討烏桓,受虞節度,瓚但務會徒眾,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而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由是與瓚漸不相平。”
實際上,劉虞、公孫瓚之間矛盾很早就出現了,主要原因就是公孫瓚“務會徒眾,以自強大”,作為一個下屬,他擁有的勢力已經達到了劉虞不能控制的程度。
公孫瓚為了爭奪冀州跟袁紹在“界橋之戰”失敗后,示弱的幽州牧劉虞在大姓豪族的支持下,乘機向公孫瓚進攻,可惜他最后以失敗被俘結束,公孫瓚殺他的理由即是“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
公孫瓚一舉消滅了劉虞的勢力后,這才算基本控制了幽州,然而他留下的隱患卻也極多。
劉虞雖死,可是公孫瓚斬殺頗得胡漢人心的劉虞,也使得幽州局勢逐漸失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