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年的征戰,陳重麾下現有兵馬三十五萬左右,這個數字其實可以更多,但因為糧草物資和裝備等供應問題的制約,所以這已經是目前可以支撐的極限了。
三十五萬軍隊,其中有八萬在張遼的率領下,駐扎在了新奪取到的渤海郡,每日都要小心戒備,以防袁紹大軍前來收復失地。
除此之外,平原郡也與冀州的清河郡相連,故而也需要五萬的兵馬在此駐扎防御。
十三萬大軍防御自家的疆土,同時在冀州巨鹿郡一線,曹操和陳重都留在了不少軍隊跟袁紹大軍對峙,所以又少了五萬。
如此一來,再加上其余守御在青州和徐州邊界處的兵馬,陳重手中可用之兵馬不過十萬左右。
以十萬迎擊袁術洶涌撲來的十五萬大軍,從軍隊數字上看起來很是不利,而且徐州幾番易手,百姓對陳重并無太多的歸屬感,也就沒有了人和之利。
《孫子·謀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這話代表著戰爭最基本的道理,也揭示了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戰爭的指導者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只有了解敵我雙方情況,才能制定出正確的作戰策略。此語也歷來為所有軍事家們所推崇。
陳重不算什么絕世的名將,也不是什么擁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但對于情報信息的重要性,他還是非常重視。
將麾下眾人召集起來,陳重大略的說了一番目前的形勢后,當即開門見山的問道:“這張勛既然是袁術委任的征徐大將軍,諸位可知他的來歷和深淺啊?”
對于張勛,在場眾人還真的少有人知,不過一個讓大家意想不到的人,竟然開口了。
糜竺自從來到青州后,因為妹妹的關系,所以跟陳重的關系極為親近,除了管理內務之外,倒是很少獻計獻策。
此次見到無人說話,糜竺卻開口言道:“張勛此人與袁術麾下另一員上將橋蕤幾乎同時投到了豫州,因為徐州跟豫州相連,以往陶謙與袁術有一些往來,故而我才知曉他們的底細。”
“那這張勛和橋蕤到底有何才能,竟然會被袁術拜為上將呢?”
“哈哈哈。”聽到這話,糜竺笑道:“他二人在袁術麾下頗受重用,但他們的能力卻與俞涉不相上下。
能夠站到現在的位置,其實全靠會逢迎袁術之意罷了,據說此次袁術稱帝,兩人就是力排眾議,帶領軍隊大小將領極力贊成此事。”
陳重依稀聽過俞涉這個名字,不過一時間想不起來,不禁疑惑的問道:“什么?俞涉是誰啊?”
歐陽露露提醒道:“俞涉也是袁術麾下大將,曾在汜水關時,被華雄臨陣斬殺。”
“啊?!”
陳重的到提示,倒是立刻想起了俞涉這個人,不過他對糜竺的話卻有些懷疑,畢竟袁術再蠢,也不會啟用兩個送人頭的家伙為將吧。
對于陳重的這個疑惑,剛剛加入不久的謀臣陳登,當即為其解釋了起來。
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道本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
袁術為人如何,只要看其他人的評價就可以。
蒯越曾言:“袁術勇而無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