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心中糾結的袁紹是打算讓這四大謀臣出謀劃策,可惜這四人早就暗中投靠了袁譚和袁尚。
審配、逢紀投靠的是袁尚,而辛評和郭圖輔佐的則是袁譚,這四人各為其主,給出的建議自然也都向己方傾斜。
袁紹對此毫不知情,躺在病榻上對四人說道:“今外患未息,內事不可不早定,吾將議立后嗣:長子譚,為人性剛好殺;次子熙,為人柔懦難成;三子尚,有英雄之表,禮賢敬士,吾欲立之。公等之意若
何?”
郭圖率先說道:“三子之中,袁譚乃是長子,今又在外護衛冀州;主公若廢長立幼,此亂萌也。今軍威稍挫,敵兵壓境,豈可復使父子兄弟自相爭亂耶?主公且理會拒敵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議。”
對于確立后嗣之事,其他人都著急,但是袁譚和郭圖等人不急,因為自古以來長幼有序,若是袁紹因病逝世,那袁譚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成為冀州牧守,繼承家業。
郭圖和辛評不急,審配和逢紀卻不想讓袁譚如愿,連忙極力勸阻,因為袁紹也格外喜愛這個幼子,故而又僵持了起來。
正在袁紹躊躇未決之時,忽報袁熙引兵六萬,自幽州來;袁譚引兵五萬,自青州來;外甥高干亦引兵五萬,自并州來:各至冀州助戰。
如此一來,袁紹再添十六萬大軍,連帶冀州原本的兵馬,實力重新回復了大半,袁紹大喜之余,再整人馬準備迎戰曹操。
曹操數番征戰,因為自家兗州也要留守并州、青州和徐州一線,故而也分出去了不少的兵馬,所率也只有二十萬余人。
如今聽說袁紹數次戰敗,卻依舊能聚得三十多萬兵馬,曹操也不禁感嘆冀州富饒,袁紹即便如此處境,還是實力雄厚。
兩軍在倉亭下寨,次日,雙方各布成陣勢,曹操親自引諸將出陣,袁紹也帶著三子一甥及文官武將出到陣前。
昔日同殿為臣,后來也是袁術勢強,但今非昔比,占據了上風的曹操陣前大笑道:“本初如今已然事計窮力盡,何尚不思投降?直待刀臨項上,悔無及矣!”
曹操這番嘲諷言語惹得袁紹大怒,立刻回顧眾將道:“誰敢出
馬,給我拿下這曹操的頭顱?”
袁尚知道父親這段時間一直研究立后嗣之事,自然想在陣前展示一番,當即揮舞雙刀,飛馬出陣,在兩軍之間來往奔馳,耀武揚威。
曹操不認識袁尚,因此指問眾將曰:“此何人也?”
身旁之人答曰:“此袁紹之三子袁尚也。”
曹操這邊實力與日俱增,麾下眾將也想多的功勞,還不等曹操指派,一將挺槍直接出陣迎敵,原來此人乃事徐晃部將史渙。
兩騎相交,不到三個回合,袁紹撥馬刺斜而走,史渙不疑有他飛馬去追,不想袁尚在馬上拈弓搭箭,翻身背射,正中史渙左目,當場墜馬而死。
袁紹見袁尚得勝,心中大喜,趕忙揮鞭一指,大隊人馬便涌了過去,兩方兵馬混戰大殺了一場,數個時辰后才各自鳴金收軍還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