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隸校尉部于西漢征和四年所設置,是司隸校尉的管轄地,司隸校尉也相當于一州的刺史,不過因為他所監察的是近畿各郡,所以在名義上、權力上都異于其他各州的刺史。
司隸州包含了曾經的雍州,向西是涼州,向則與羌胡、并州和冀州相連,向南可入荊州、豫州,東面跟兗州相連,可謂是四通八達。
董卓暴怒之下,到處追索天子獻帝和伏皇后等人,不過皇甫嵩既然定下了帶皇帝逃離之計,自然也不會讓他輕易找到,因此數日后還是音信皆無,毫無蛛絲馬跡留下。
這不得不說漢朝雖然已經將近滅亡,但忠于漢室的臣子和百姓不少,正是有了這些不懼生死之人,獻帝才能逃了這么久。
董卓遇刺,獻帝逃走之事,知道的人實在太多,因此根本就瞞不住,這個消息也在最快的時間里傳遍天下,而正在跟袁紹三個兒子激戰的曹操,進軍幽州的陳重,以及天下所有諸侯都為之震驚,也都開始著急麾下文武緊急商討此事。
天子逃出董卓之手,這件事無論是誰都必須仔細思考其中利弊,而出現在眾人腦中的第一個想法,都是要不惜以其代價的將獻帝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大漢破滅,天子毫無實權,只能任由大將軍何進、并州丁原和董卓之流掌控,但實際上獻帝的用處還是極大。
對于皇帝和皇位之事,每一個諸侯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引發的后果都不一樣。
董卓行廢立之事,于是群雄并起,十八路諸侯共立袁紹為首,清君側,除董卓。
董卓的下場也是顯而易見,他如此作為遭到了當朝文武百官士大夫這個階層的反對,各路諸侯也不允許他這樣做,變成了外有諸侯帶著軍隊威脅,內有文臣密謀刺殺的糟糕局面。
除了董卓之外,袁紹也在天下大亂后搞出了別的下動作,那就是新皇帝的另立之事。
當時袁紹打算另立劉虞為皇帝。他的想法很簡單,董卓亂政,皇帝根本還是個小孩,呆在洛陽城里,不知道是死是活。
而劉虞乃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后,這也是個有資格的皇族之人,因此袁紹想擁立劉虞為帝,借此穩定天下局勢,自己也就擁有了大義之名。
可惜袁紹的打算落空了,因為劉虞曾任幽州刺史、甘陵國相、宗正等職,在地方政績卓著,頗有名望。中平五年又出任幽州牧,他可不是毫無見識之輩。
袁紹的話說的正大光明,但是他的心思可瞞不住劉虞,對方直接就拒絕了他的建議。
此事據說袁紹還曾經找曹操商量,無奈曹操也不同意此事,另立天子之事這才不了了之。
袁紹有了另立天子的心思,他的兄弟袁術也沒有閑著,而且人家做的更絕,直接就自立為帝了。
不久前袁術聽信讖文云:“代漢者,當涂高也。認為袁姓出自于陳,陳是舜之后,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再加上手中有代表天子正統的傳國玉璽,所以不顧麾下眾人反對,悍然稱帝了。
不得不說,袁術走了一步差棋,因為他太心急了,并且實力也威勢太差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