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閻柔曾經數次試圖用己方的騎兵打亂張遼的陣勢,可是每次不是被烏云般的弩箭擊退,就是被同樣勇猛的騎兵反擊,最終只能狼狽撤退。
閻柔等人的打算是暫退鋒芒,然后在尋找良機進行游擊騷擾,可是他們沒有想到,這一退就再也沒有站住腳。
張遼和麾下的宋憲和侯成,以及其他的將領開始輪番替換追擊,無論閻柔的軍隊撤退到哪,他們的身后都會跟著一支漢軍鐵騎。
閻柔軍若是置之不理,那么接近到了弩箭射程后,這支追兵就會釋放箭矢進行襲擊。
放閻柔軍派出大量騎兵進行反擊的時候,那么這支追兵就會立刻撤退,而在不久之后他們還會出現,繼續在后面追擊。
本想打游擊戰對付張遼的閻柔,做夢也想不到對方竟然如此難纏,面對這種死纏爛打的戰術,他一時間也拿不出辦法來解決。
隨著戰斗的持續,糧草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當烏丸和鮮卑的胡兵在塞外之時,還可以依靠游牧生存,可是他們現在背井離鄉到幽州戰斗,那么自然就沒有了生活來源,只能依靠閻柔等人來提供糧草。
十萬騎兵在中原各大諸侯的眼中不算什么,可是在幽州之內,卻已經是一支了不得的軍隊,而他們每日消耗掉的糧草也足以讓閻柔等人發愁了。
其實在這種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就地搜集糧草,遭殃的自然就是幽州的百姓,可是對于此事,鮮于輔、齊周、鮮于銀和閻柔之間爆發出了劇烈的爭執。
鮮于輔、齊周、鮮于銀三人都是劉虞的舊部,他們也一直延續著劉虞對待幽州百姓的策略,那就是以寬和相待,從不擾民,這也是他們立足的根本。
然而閻柔自小便在烏丸和鮮卑長大,他和他率領的胡兵都習慣了掠奪幽州百姓,雙方對待百姓完全不同的做法,短期之內還可以平安無事,一旦時間長了,那就必然會引起爭斗,這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如今張遼大軍在后方不緊不慢的追擊,前面逃竄的閻柔軍卻陷入到了無糧可吃的境地,再加上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大,他們距離分崩離析的時間也越來越快了。
相比于對付閻柔的張遼,另一路由高順率領的陷陣營,則對上了幽州的另外一股勢力,也就是另一支外族,由烏桓峭王率領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余騎。
這支軍隊也是打著對抗公孫瓚的旗號騎兵的,不過作為完完全全的胡人,烏桓峭王率兵來到幽州之后,所做的事情就是四處掠奪。
趁此亂世,烏桓峭王帶人在幽州各地肆虐,因為公孫瓚龜縮到了易京,閻柔部又不想跟其爭斗,所以他這段時間日子過的很是滋潤。
可惜烏桓峭王沒有想到,他的好日子就要過到頭了,因為高順來了,跟他一同前來的還有五萬陷陣營的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