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軍最習慣的方式就是在敵占區獵食,可惜如今的陳留郡和東郡已經被曹操使用了堅壁清野之策,剩下不多的漏網百姓,所有可用的東西也早就被董卓的人馬都掏干凈了。
既然如此,那唯一能讓大軍維持下去的方法,那就是從后方運輸大量的糧草,而在古代運輸糧草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夢溪筆談》對古代軍隊運糧之難的闡釋。
《夢溪筆談》卷十一中記載道:每個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帶五天的干糧,一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十八天。
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能前進九天的路程。
兩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的話,一次可以維持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個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個民夫背的米已經吃光,給他六天的口糧讓他先返回。
以后的十八天,二人第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能前進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
三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個人,每天吃八升米。減去一個民夫,給他四天口糧。以后的十七天三個人,每天吃六升。再減去一個民夫,給他九天口糧。最后的十八天兩個人吃,每天四升。
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可以前進十六天的路程。開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蹭中間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八升,中間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
可以說三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已經到了極限了。而如果要出動十萬以上的大軍,那么輜重就要占去三分之一,能夠上陣打仗的士兵只有七萬人,就要用三十萬民夫運糧。再要擴大規模就很困難了。
而且遣送運糧民夫返回要派士兵護送,因為運輸途中還會有死亡及患病的,而且要利用這些減員的糧食供應護送士兵。
每人背六斗米的數量也是根據民夫的總數推算出來的,因為其中的隊長自己不能背,負責打水、砍柴的人只能背一半,他們所減少的要攤在眾人頭上。另外還會有死亡和患病的人,他們所背的也要由眾人分擔,實際上每人背的還不止六斗。所以軍隊不容許有吃閑飯的,一個吃閑飯的人二三個人供應他還不夠。
如果用牲畜運,駱駝可以三石,馬或騾可以馱一石五斗,驢子可以馱一石。與人工相比,雖然能馱得多,花費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時放牧或喂食,牲口就會瘦弱而死。
一頭牲口死了,只能連它馱的糧食也一同拋棄。所以與人工相比,各有得失。
事實上沈括的設計是以周密的安排、合理的調度而且不發生意外為條件的,在一般情況下很難達到這樣高的水平,這只是最好的理論計算。
為了此次的大戰,陳重和曹操為了支持前線的三十萬大軍,總共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抽調了大概六十萬的民夫,可見要維持這樣一場戰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