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廖夫逝世后不久,由前毛熊國科學院院士姆斯季斯拉夫·克爾德什領導的一個專家委員會對登月計劃的實施進度進行了評估,決定繞月任務繼續由切洛梅負責。
運載火箭采用他設計的UR-700K型火箭(UR500K[即“質子K”]型火箭的改進型號,但UR-700K火箭后來并未實際制造,該任務合并到登月任務之中),登月任務繼續由科羅廖夫的繼任者瓦西里·米申(VasilyMishin)負責,運載火箭采用N-1型火箭,但無論繞月還是登月,采用的飛船都是科羅廖夫生前設計的聯盟7K飛船。
前毛熊國最終的登月方案和美麗國的登月方案大同小異。雖然科羅廖夫生前曾堅持地球軌道交會方案,但最終前毛熊國還是采用了月球軌道交會方案,即用一枚增加了載荷能力的N-1火箭把一個由兩個艙段組成的飛船組合體發射入環月軌道。
其中的LK型登月艙在月面著陸并起飛,起飛后在環月軌道上與留軌飛行的“聯盟7K-LOK”型軌道艙交會對接,之后再返回地球。
和阿波羅飛船不同的是:由于火箭推力不足,前毛熊國方案里飛船只能乘坐2名宇航員,只有1名宇航員乘坐登月艙在月面登陸,以及宇航員從軌道艙進出登月艙時只能以艙外太空行走的方式進行。
到這個時候,其實前毛熊國和美麗國的進度都還差不多。美麗國的土星5號還未首飛,阿波羅飛船指令勤務艙還沒有完成地面測試,登月艙還在設計之中,而且也剛剛通過雙子星座計劃嘗試并掌握航天器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雖然前毛熊國要到一年以后的1967年10月才掌握這一技術,但差距并不是很大。
無人探測器方面,前毛熊國已經實現探測器繞月飛行,而美麗國要到幾個月后才實現。只要N-1能夠成功發射,前毛熊國按期完成自己的登月計劃并非完全不可能。
然而隨后的事實證明,米申并不是科羅廖夫的合格繼任者。N-1火箭的生產和發射都很不順利,雖然1967年11月它就和美國的土星5號幾乎同時送上發射臺,但地面測試時總是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直折騰到一年多以后的1969年2月21日才真正點火起飛,可惜第一枚N-1火箭發射55秒后就凌空爆炸。
急眼了的前毛熊國不顧一切開始蠻干,5個月后的7月3日,第二枚N-1火箭離開地面幾十米后就重重地坐回發射臺,并引發猛烈爆炸,150人不幸罹難。
在N-1火箭兩次失敗中間,美麗國相繼發射了阿波羅9號和10號,完成了登月艙測試和“彩排”飛行,而在N-1第二次失敗兩個星期后,阿波羅11號最終成功飛向月球并在月面成功著陸,把前毛熊國打翻在地。
由于N-1的連續挫敗,前毛熊國版阿波羅始終沒有實施,以至于到目前為止,只有美麗國成功登陸了月球表面。
這就是關于前毛熊國和美麗國這當年兩大世界頂級強國進行載人登月的競爭事件,然而這世人皆知的事情卻并非是真的。
所有人包括美麗國都認為前毛熊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已經失敗,事實上他們卻早就成功了,而且還搶在了美麗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前成功了。
原本陳重并沒有太過在意這個前毛熊國的秘聞,畢竟時間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就連原本的毛熊國也分成了數個國家,這個《宇宙146登月計劃》在當年或許是一個了不得的秘密,放在現在也算不得什么了。